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寶寶溢奶很常見.吐奶觀察頻率要小心,發生時務必保持呼吸道暢通

寶寶溢奶很常見.吐奶觀察頻率要小心,發生時務必保持呼吸道暢通

看著寶寶喝奶,應該是讓父母有種滿足的療癒感,可是看到奶水從寶寶的嘴角緩緩溢出,大概就覺得緊張了;若是奶水從嘴巴噴出,如噴射狀的模樣,可能就很難淡定了吧?對不滿4個月的寶寶而言,溢奶很常見,但未必每餐都會出現;若是吐奶次數頻繁的話,務必就醫檢查。提醒父母,發生的當下,請務必先讓寶寶側躺,以維持呼吸道暢通。

文章目錄

吐奶|溢奶|頻率
(寶寶吐奶、溢奶的狀況,大概在滿4~6個月後會改善。圖/shutterstock)

     每位父母都希望寶寶能大口喝奶,把營養通通吸收,然後長肉肉、長高高,相信這是許多父母最大的願望。可是,有些寶寶喝奶時,總有一些狀況,如:不時地溢奶或吐奶,而讓爸爸媽媽總是懸著一顆心,擔憂寶寶沒喝夠奶,營養不足長不大。

  的確,溢奶吐奶令不少新手父母感到萬分緊張,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士慧指出,通常寶寶滿4~6個月大後,溢奶狀況會改善,吐奶則要看造成原因。

推薦閱讀:寶寶溢吐奶照護懶人包:找出原因就能迎刃而解!

溢奶與吐奶.程度有別

     溢奶與吐奶有所不同,陳士慧醫師說明如下:

溢奶

     寶寶喝奶後,有少量的奶水從嘴角流出,稱為「溢奶」,通常出生後不久的寶寶,約有一半的比例曾有這樣的情況,「請父母不必擔心,這不常造成寶寶不適,西方人用『Happy spitter』形容,就是指寶寶雖然溢奶,但仍然一副開心的模樣」。

     她解釋,寶寶剛出生時,連接食道與胃的括約肌(賁門)還不成熟,力道不足,無法適時關閉,容易讓進到胃部的奶水逆流而上至食道,並從嘴角溢出。「流出的奶量不多,也未必每一餐都會發生,通常等寶寶滿4~6個月大,括約肌逐漸發達,奶水回流食道的情況將有所改善」。

吐奶

     當胃部承受的壓力大,讓奶水從嘴巴如「噴射狀」的方式吐出,則是「吐奶」,與溢奶的量相比,吐奶的量較多。造成吐奶的原因可能是腸胃炎,也可能是構造異常所致,如:肥厚性幽門狹窄。

     陳士慧醫師指出,幽門位於胃部與十二指腸交界處,正常狀況下,胃內初步消化的奶水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然而,幽門的肌肉層肥厚,擠壓到通道且肥厚的肌肉無法放鬆,讓奶水無法順利往下進入十二指腸,反而往上衝,一路從胃部衝向食道,而造成噴射式的嘔吐。

     「寶寶若有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大約出生後2~4週就出現吐奶,而且是每一餐都會吐,即使只喝一點點也吐,吐完後,可以觀察到寶寶還是很餓,吃完後再吐,無限循環」。因為吐的量與喝進去的量差不多,自然對體重生長造成影響,必須以手術處理。

導致寶寶嘔吐的消化道構造異常

     除了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之外,消化道構造異常還有其他問題會造成寶寶嘔吐,包括: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十二指腸閉鎖或狹窄、腸扭轉、先天性巨結腸症等,「對於構造異常的問題,可能需要透過外科手術處理」。

吐奶|溢奶|嗆入性肺炎
(寶寶吐奶或溢奶時,即時改變寶寶的姿勢,避免嗆到。圖/shutterstock)

發生當下.首要保持寶寶呼吸道暢通

     不論是吐奶或溢奶,當下的處理方式都相同,陳士慧醫師表示,「避免呼吸道受影響,否則可能讓輕微的溢吐奶,演變成嚴重的發紺或嗆入性肺炎。因此,務必保持呼吸道的暢通,首先要改變寶寶的姿勢,先讓寶寶側躺,一邊可適度的拍寶寶的背部,幫助寶寶把嗆進氣管的奶咳出來;一邊則是用布擦拭從口鼻溢出的奶水,同時輔以吸球將口鼻的奶水吸出」。

     由於吐奶的量比溢奶的量多,「因為胃部承受的壓力大,往往連鼻腔也會噴出奶水,相信會讓新手父母更加驚慌,但無論如何,都先保持寶寶的呼吸道暢通,如果家中有其他人可以幫忙,請立刻呼喚,尤其萬一需要緊急送醫,有人顧寶寶,有人負責打119,聽從救護人員的指示,幫寶寶進行必要的緊急措施」。反之,家裡若沒有幫手,撥打電話時,不忘開擴音,才能空出手幫寶寶擦拭奶水。

掌握就醫時機

     陳士慧醫師指出,如果溢奶、吐奶只是偶然發生,父母不必緊張,但寶寶若有以下情況,請務必儘速就醫:

  1. 每一餐都吐。
  2. 嘔吐物呈黃褐色。
  3. 活力差、嗜睡。
  4. 食欲下降、哭鬧不安。
  5. 尿量與便便次數變少。

     她解釋,一般嘔吐物就是喝下去的奶,如果有黃褐色,可能是含有膽汁,就要懷疑有其他疾病;尿尿次數或尿量減少,是重要的警訊,不可輕忽;對滿4週大的寶寶而言,喝奶量應有所增加,若奶量未見增加,很可能存在影響健康的問題。

     陳士慧醫師指出,除了基本的理學檢查外,還會視情況進行相關檢查,包括:抽血可檢測血球變化與發炎指數,也可檢查是否有代謝性疾病的可能;超音波檢查可快速檢查初步的消化道結構;X光亦是針對結構的影像檢查;留糞便檢體檢測潛血反應。她提醒,「就醫時,可掛新生兒科或兒童腸胃科。由於可能需要進行相關檢查,建議到醫院,方便安排檢查」。

吐奶|溢奶
(如果寶寶的嘔吐物,呈現黃褐色,爸爸媽媽需要注意。圖/shutterstock)

生理問題之外的可能原因

     撇開因生理功能不成熟、消化道構造異常所造成的溢吐奶,陳士慧醫師表示,也可能是照顧上的問題,需要父母多加注意,她說明如下:

1.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

     寶寶出現溢吐奶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所致,若是母乳寶寶,很可能因為媽媽的飲食含有易過敏的食物,「通常媽媽調整飲食內容,多能獲得改善。若媽媽再吃回相同食物,又再出現溢吐奶,就表示寶寶可能對這類食物過敏」。

     如為配方奶寶寶,「不論是牛奶或羊奶,都可能讓寶寶出現奶蛋白過敏,這時,可改以完全水解配方奶粉」。她補充,「部分水解配方奶是預防過敏用,完全水解配方奶則是治療用」。

     是否因對牛奶蛋白過敏而導致溢吐奶,可透過抽血與臨床症狀確診,在此之前,若有疑慮,「可先從餵奶型態改變。如母乳媽媽改變飲食內容,配方奶寶寶則建議諮詢兒科醫師,是否須要改喝完全水解配方奶」。 

無法消化牛奶蛋白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

     雖然寶寶出生48小時內,會進行採血進行「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但報告多要等待約三週的時間,陳士慧醫師表示,萬一寶寶有無法消化牛奶蛋白的先天性代謝疾病,「從一次又一次的餵奶中發現異常,透過抽血確認,將比報告先發現寶寶的問題,而改以餵食特殊奶粉」。

吐奶|溢奶|牛奶蛋白過敏 
(有些寶寶可能患有先天性代謝疾病,對牛奶蛋白過敏。圖/shutterstock)

2.讓寶寶喝太多

     寶寶的胃納量是逐步增加的,「剛出生時,只有5~7c.c.;3天後,增加到22~27c.c.;10天時,約60~80c.c.,通常每隔2~4小時餵食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寶寶的食量並不是每一餐都相同,父母應觀察寶寶的需求,而不是自行覺得寶寶應該喝多少才夠,就餵多少,千萬也不要跟別的寶寶比奶量,畢竟每個寶寶的奶量需求都不一樣」。若餵奶量超過寶寶的胃納量,很容易讓寶寶發生吐溢奶的情況。

     陳士慧醫師指出,「應用一天的總量觀察寶寶的奶量是否足夠,而不是看每一餐喝多少」,她提供計算公式讓父母參考,以寶寶的體重(公斤)╳120~150c.c.,即可計算出寶寶一天該喝多少的量,一天總量有達到這個範圍即可。但就算一天沒達標,也不用太緊張,多觀察個3、4天的平均值,除非連續幾天的喝奶量都未達標,必須視為警訊,否則真的不用太過擔心「寶寶喝太少」。

     她表示,觀察寶寶的體重也能了解喝奶狀況,不過,並不需要每天幫寶寶量體重,「一週增加約200~300公克;滿月時,寶寶的體重比出生時多1公斤,即表示餵食狀態正常」。

改善4方式

     陳士慧醫師說,在寶寶沒有消化道異常的狀態下,父母可透過以下方式改善寶寶溢吐奶的問題:

1.餵奶後,拍嗝+維持直立姿勢

     寶寶喝奶後,應讓寶寶維持直立狀態並拍嗝,避免喝完後直接躺在床上。「以維持30 到 45 度的傾斜姿勢幫寶寶拍嗝,但每個寶寶需要的拍嗝時間不太一樣,建議約5~10分鐘」。

     她提醒,即使父母很努力地拍嗝,卻未必能聽到寶寶發出「嗝」的聲音,但只要能維持長一點的直立時間,都有助於減少溢吐奶的發生機會。

吐奶|億乃|拍嗝
(寶寶喝奶後,避免馬上躺在床上,可以減少吐奶機會。圖/shutterstock)

2.少量多餐

     寶寶的胃納量與喝奶習慣大不相同,必要時,父母可採「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在平均2~4小時餵食一次的頻率中,再找出適合寶寶的餵食頻率。若寶寶容易脹氣的話,甚至以「分段餵食」,餵一定的量後,先暫停拍嗝,再餵。

3.觀察並掌握餵食時間

     陳士慧醫師提醒,「掌握寶寶的餵食時間,不要讓寶寶餓著肚子哭很久,才能喝到奶,否則寶寶可能因急促喝奶而吸進不少空氣」。另外,寶寶若不到該喝奶的時間就哭的話,「建議父母考慮是要幫寶寶增加奶量或縮短餵奶頻率」。

     她強調,每個寶寶有自身的喝奶週期,需要父母觀察孩子的需求,然後抓出適合孩子的規律,「幾個小時餵一次奶,因人而異,並非一定是每三或四個小時餵一次奶,尊重寶寶的需求,做到足量餵食最重要」。

4.適度按摩,非必要不使用藥物

     陳士慧醫師補充,也可等寶寶喝完奶後一段時間(至少1至2個小時),輕輕按摩寶寶腹部,幫助腸胃道的消化。「可適度使用益生菌。雖然有促進腸胃道消化的藥物,但建議非必要不需特別使用」。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寶寶吞嚥困難,父母照護準則
新手爸媽必看!寶寶哭鬧常見5大原因及應對方式
寶寶脹氣4原因及5項舒緩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