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健康與疾病> 寶寶吞嚥困難,父母照護準則

寶寶吞嚥困難,父母照護準則

一般最有印象的「寶寶喝奶」,是最明顯的吞嚥行為。事實上,吞嚥不只是把食物送到胃裡的動作,其中不但累積著許多發展歷程的細節,更關係著寶寶口腔能力的養成。

    縱使每個嬰幼兒的發展速度、程度會略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寶寶的吞嚥發展歷程,大多具有順序性、連續性的特徵,一步步學習到具備等同於成人般的能力。

推薦閱讀:三大原因破解寶寶口水流不停的秘密,4技巧訓練寶寶嘴巴不再「漏水」

寶寶吞嚥
(寶寶吞嚥困難,父母照護準則。圖/shutterstock)

寶寶常見吞嚥障礙徵狀

    如寶寶還在喝奶時,若吸吮得不順利、吞下時容易嗆到、常常溢奶、甚至胃食道逆流等;等到長大一點接觸副食品,開始練習食用某些泥狀、塊狀食物,像是餅乾、米飯、水果、肉品等,倘若咀嚼功能發展的比較差,則不排除會有吞嚥障礙的可能性。

    父母大致可以從以下4個生活經驗中,觀察孩子是否有吞嚥困難。

.用餐時,咀嚼及吞嚥的動作不協調。

.進食時,嗆到的頻率偏高。

.喝奶時,喉嚨處會有咕嚕咕嚕的痰音。

.已經吃下食物,卻又常發生逆流回來口中的狀況。

寶寶吞嚥的高危險族群

    臨床上歸納出3種族群,分別因為某些部分的異常,會比較容易發生寶寶的吞嚥相關問題。

.神經異常

    腦性麻痺、腦瘤等,或神經尚未發展成熟的早產兒,都可能因為無法協調地運作口腔、反射、肌肉的動作,而缺乏良好的吞嚥功能及發展。

.構造異常

    此類如唇顎裂、喉頭軟化、食道狹窄等等,往往會增加吞嚥動作的困難度。構造和神經的異常,通常在新生兒時期就可以提早得知。

.發展異常

    原因很多,可能是生活缺乏相關刺激與訓練、本身發展緩慢等,導致口腔動作或吞嚥狀況一直不是很熟練,如已經滿3歲,卻還會大量流口水或不會咀嚼較硬的食物,可能需進一步觀察是否有吞嚥的問題。 

觀察跡象,掌握就醫時機

    針對1歲以前的寶寶,林峯全治療師說明,可透過以下跡象觀察;如果是大一點的寶寶,則可再透過一些生活面行為,了解是否有吞嚥方面的問題。但基本上,如有疑慮,建議直接就診檢查較佳。

.0~1

    寶寶吸吮的力量、每次用餐的時間、呼吸與吞嚥的協調性、嗆咳、嘔吐、口腔的聲音(如喝奶後很喘、呼吸有明顯聲音)、體重的變化、情緒反應(如哭鬧、肢體)。

.2~3

    流口水狀態(過多、沒辦法收)、不喜歡堅硬或長纖維食物、戒不掉奶嘴、舌頭不靈活(如吃冰淇淋時,只會用唇而不會用舌頭去舔)、口腔敏感(拒食某些特定的食物、不喜歡刷牙、不喜歡他人觸碰口腔)。


吞嚥困難對往後的可能影響

    在整體的發展階段中,一旦口腔能力與協調性沒有養成或過於遲緩,將可能會產生兩種影響。

.進食行為差

    無法好好的咀嚼、吞嚥食物,自然身體無法吸收到均衡的影響,連帶會促使發育不良的可能性發生。建議可透過「寶寶是否有持續成長(長高和變重)」來觀察。

.說話能力弱

    口腔各部位的動作無法好好配合,會影響咬字清晰度,勢必會讓寶寶在未來更精細的語言學習、人際溝通等情況面臨困擾。

    此外,有吞嚥功能障礙的寶寶,因為比一般人更容易嗆到,食物可能會被吸入氣管內而導致肺部受刺激,長期下來會罹患「反覆性肺炎」,甚至引發嚴重的肺部感染症。

平日照護注意事項

    照護方面,掌握「餵食技巧」很重要,這也正是觀察和訓練寶寶吞嚥能力的最佳時機。餵奶或副食品時,寶寶的精神狀態要清醒;餵食時,寶寶必須處在穩定的狀態和姿勢。如喝奶時靠在媽媽身上;大一點吃副食品,必須讓寶寶好好坐著吃,並逐步練習相關咀嚼、舌後送的動作。

    透過平日的餵食,培養孩子日後用餐的好習慣,例如:在固定的座位,飯前要洗手。依照發展的程度,也可以適時讓寶寶自己練習拿食物,例如4~6個月可以練習拿有雙側把手的杯子,10~12個月可以練習自己拿餅乾吃。


延伸閱讀
添加副食品.養成寶寶良好咀嚼能力
男童出生腦缺氧造成吞嚥障礙,2歲吞下第一口食物,媽媽淚:「慢沒關係,我會陪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