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幼兒生活教養> 挪威幼兒園的師生比,敢讓1歲多孩子爬上爬下!北歐父母先信任再放手,孩子懂玩更獨立

挪威幼兒園的師生比,敢讓1歲多孩子爬上爬下!北歐父母先信任再放手,孩子懂玩更獨立

北歐教育氛圍從先有「信任」開始,父母就不怕對孩子「放手」,這也是臺灣想進行教育改革最缺乏的部分。

照片來源/《野力》作者李淑菁

  跟在挪威工作的朋友到幼兒園接孩子,我很驚訝地看到他們讓一歲多的孩子自行爬上爬下,訓練所有小孩子能夠生活自理的能力。幼兒園老師對我說:「讓孩子學習獨立,是我們教育的宗旨」。於是一歲的孩子,就開始訓練自行進食,縱然吃完之後滿地食物,也不能剝奪他們學習機會。

(延伸閱讀:荷蘭爸爸經:從小培養寶寶獨立

挪威幼兒園小班師生比1:3,有人力陪孩子邊「玩」邊學習

  在挪威幼兒園裡面就是「玩」,所有的大人都在跟小朋友一起玩!「玩」成為重要的學習歷程,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制式學習,但卻是更重要的、有趣的「學習」,不在那麼小的年紀,就壞了他的學習胃口!

  當然,這個國家對教育也是下了重本。幼兒園小班的師生比一比三(三個小朋友就要配一個老師),大一點孩子的班是一比五。還有許多兼職打工的助理老師,像大朋友似的在幼兒園各角落跟著小朋友一起玩!

「玩」不只是玩,是創造出探索、正面經驗的學習

  「玩」在北歐國家教育過程才是主流。這種「玩」不是臺灣家長想像的「玩」,而是能夠創造出探索、正面經驗的學習。週四、週五的挪威,走在路上、經過公園或博物館,常見到小朋友在外面上課或中學生的戶外參訪課,遊玩、戶外學習成為課程重要的一部分。

  一次走著,走著,就走進森林,見一小群學生自己跑上山來,覺得非常有趣。在一個可遠眺的小平臺上,恰巧三、五學生在那邊休息,我感覺他們對我的好奇,學生們有點靦腆,於是我主動跟他們聊起來。原來是小學三年級小朋友,學校就在附近,這些學生大致都能使用簡單英文聊幾句,其中一位英文特別好,因父親來自英國。
  
  我問他們:「老師呢?」他們說:「在前頭!」跟他們走到一個涼亭,見到體育老師跟一些學生已經在那邊了,也趁機跟老師聊聊挪威教育。這位老師說他們一週有兩次體育課在戶外上,一次一個半小時。此外,每年都會安排學生在山裡面健行兩天,學生要自己背兩天的裝備完成野外課程。
  
  體育老師說,戶外課在挪威相當重要,因為只有先了解有關於山野的知識,他們才能尊重自然,這是挪威教育的精神之一。他們接著要上課,那天要認識植物,我不多聊,繼續往上走了。

(延伸閱讀:芬蘭孩子的獨立自信絕對是教出來的!6個爸媽不咆哮、小孩不必乖的教養法!

教師不是「教導」學生,是「協助者」

  一次吃飯時,我跟朋友的先生(在挪威工作的瑞典人)談到他們被教育的過程,以及對北歐教育的觀察。他說:「北歐教育有一個共同理念—北歐的教師是要『引導』你,而不是『教導』你!」(Teachers are guiding you, not teaching you.)雖然北歐各國之間仍存在著差異。我說:「這麼說來,或許teacher這詞要改成guide了!」

  當我將這一段貼在群組時,有朋友說「協助者(facilitator)或許更好!」沒錯,兩週後我飛到芬蘭,facilitator這詞在芬蘭教育研討會又出現了,有一群工作人員名牌上寫著facilitator,而我作為一個參與者,也是學習者(learner)的角色。

  有趣的是芬蘭教育研討會中各場次的帶領者不一定是大學教授、政府官員等具有「頭銜」(big name)的人,更多的是教育相關企業人資部門人員、非營利組織、學生團體或對特定議題有興趣者等。


照片來源/《野力》作者李淑菁

每個人都是知識的提供者

  每個人都可以是學習觸發者,是北歐社會福利國家的教育精神。在二○一七年八月底挪威奧斯陸大學舉辦的性別研討會的第一天,早上安排了四十分鐘的文化晨行(cultural morning walk),帶領與會者領略奧斯陸大學重要集會廳(university aula)整間的莫克畫作。

  一開門,就是一個大震撼。中間偌大的太陽取其文藝復興啟蒙(enlightenment)概念,教育就像太陽一樣、照亮每個暗黑角落,更是啟發智慧、培養思考能力的歷程。但誰來教呢?很抱歉,不是大學裡面的教授,而是從勞動者、母親(也隱喻mother nature),及大自然學習所謂的知識,其實這是挪威教育的精神。另外,母親在大自然中自然哺乳,不需遮掩,也深具意義。

有亞洲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跳級,學校不准!

  北歐與亞洲對學習的想像非常不同,也讓一些在地的亞洲移民父母們陷入孩子「學習」的焦慮中,擔心孩子會「玩」掉競爭力,因此想辦法讓孩子多學一些他們想像中的「知識」。

  餐桌上,跟朋友們談到北歐社會的「平等」信念原則,是否可能漏接了天才?在北歐,少數天才或許覺得無趣而輟學,因此有些亞洲父母希望孩子可以跳級,挪威的學校卻是不准!我想校方有其教育理念下的考量。

  從多元智能的觀念來看,某方面智育上發展的天才,可能在許多能力上是發展遲緩,例如社交能力(social intellig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intelligence)等。另外,在臺灣的另一個脈絡是「真」、「假」天才的問題—部分「天才」可能是被製造出來的,靠的或許是不斷的練習與努力,但可能忽略了其他能力的發展—溝通、協調、憐憫等。

  一些家長可能對孩子跳級覺得相當光榮,不斷對外人介紹自己「優秀」的孩子。然而,跳級對學生的發展真的好嗎?

北歐教育氛圍先「信任」,就不怕「放手」

  北歐家長在教育中角色應該是與臺灣教育環境差異最大的部分之一。在臺灣,哪個幼兒園敢讓孩子自行爬上爬下的?我問朋友:「這裡的老師怎敢讓小朋友隨便爬來爬去,有時還可能摔得鼻青臉腫,不怕被家長告嗎?

  朋友說那是彼此之間的一種「信任」!或許也是對專業的信任,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小朋友學習過程中跌跌撞撞是可以理解的,家長也不會大作文章。這是北歐教育的社會文化氛圍,也是臺灣想進行教育改革最缺乏的部分臺灣的家長有時成為老師教學過程中額外的負擔,而非支持,讓許多熱情的老師心力交瘁,只能力求自保!

  這兩年跟北歐的接觸,我慢慢清楚,北歐父母不是擅於「放手」,而是本來就覺得「那有什麼!」「有什麼危險?」「有什麼關係?」。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學會獨立,他們不需要掙扎於放手與否,因為一開始就讓孩子自己走!沒有「牽」,哪來的「放」?有些臺灣父母一直都抓得緊緊的,甚至有點神經質了,對這樣特質的父母而言,「放手」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功課!

  過程中我也想到自己成長於父母輩沒時間理我們,於是被迫提早獨立成長的鄉下,大自然的元素加上要求獨立長大的環境,這樣的成長過程還有點北歐味呢!

(推薦閱讀:東西教養不同,荷蘭爸爸成台灣女婿體驗不同的教養樂趣

(推薦閱讀:媽媽不知道的事:「不良媽媽」比「教練式媽媽」來得好!媽媽力越強,孩子力就越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