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名人育兒> 名人部落客> 憂鬱症是不能說出口的祕密?陪伴憂鬱症患者,自己也陷入低潮,譚艾珍:「陪伴者請想像自己是菩薩,請平靜地傾聽煩惱!」

憂鬱症是不能說出口的祕密?陪伴憂鬱症患者,自己也陷入低潮,譚艾珍:「陪伴者請想像自己是菩薩,請平靜地傾聽煩惱!」

(2021.05更新)腸胃會生病、手腳會受傷,大腦也會有不健康的時候,而憂鬱症,就是大腦生病。 根據衛福部推估,憂鬱症盛行率約佔總人口8.9%,也就是有200萬人為憂鬱症所苦,而使用抗憂鬱藥劑的人數民國100年至107年,由90多萬人增加至130萬人。雖然用藥人數顯著上升,但與衛福部所估計的人數仍有落差。探究人數的落差原因,可能和憂鬱症被汙名化有關,同時也受衛教知識不夠普及化所造成,有些病友和家屬可能對憂鬱症帶有錯誤認知, 因而未及早就醫釀成悲劇。

腸胃會生病、手腳會受傷,大腦也會有不健康的時候,而憂鬱症,就是大腦生病。

根據衛福部推估,憂鬱症盛行率約佔總人口8.9%,也就是有200萬人為憂鬱症所苦,而使用抗憂鬱藥劑的人數民國100年至107年,由90多萬人增加至130萬人。

雖然用藥人數顯著上升,但與衛福部所估計的人數仍有落差。探究人數的落差原因,可能和憂鬱症被汙名化有關,同時也受衛教知識不夠普及化所造成,有些病友和家屬可能對憂鬱症帶有錯誤認知,因而未及早就醫釀成悲劇。

憂鬱症是不能說的祕密嗎?當社會愈絕口不提,愈不能解決憂鬱症的擴散。

本文透過比爾.伯奈特(Bill Bernat)在Ted用詼諧、易懂的演說,分享該如何陪伴身邊有憂鬱傾向的親友。

比爾目前積極投入身心靈健康推廣活動,講台上不時說個幽默笑話、侃侃而談的他,就像是個未曾被憂鬱症所苦的人…

然而實際上,他卻從八歲開始對抗憂鬱症長達十多年。

他收集了其他憂鬱症病友以及自身經歷,並分享幾點對憂鬱症的迷思以及如何建立雙方良好的溝通心態,以下筆者整理了演講重點,並且增加部分補充資料加以補述。

為什麼會害怕與憂鬱的人交流? 

1.擔心要為憂鬱症患者的快樂負責

比爾:「如果你去跟一個憂鬱症患者說話,突然間你就要為他們的幸福負責了?

但並沒有人期待你成為心理治療大師,你只要表現出友善態度就好,像脫口秀主持人艾倫那樣就可以。」若患者有負面情緒,請不要覺得是在針對你,也不要為他的情緒全權承擔責任。

台灣知名藝人譚艾珍在受訪時表示,女兒曾經歷經一段難熬的憂鬱症,譚艾珍在陪伴女兒的期間,自己也曾好幾度陷入負面情緒中,但她卻想到:信眾對著菩薩念念有詞、說著自己的人生大小事時,菩薩不可能下凡間和信眾一起大哭大叫。陪伴憂鬱症家屬的傾聽者就像是菩薩,必須做到情緒抽離,靜靜地聆聽善男信女。

但說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卻相當困難。許多陪伴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心中也有龐大的壓力,有些人可能會想「為什麼這種是會發生在我周遭?」、「為什麼我要陪著他這麼累?」

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建議,陪伴者務必要拿捏自己的能力,並切記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當自己的情緒壓力、生活不堪負荷時,陪伴的品質也會下降,此時請真誠地向對方提出自己的能力有限,並找尋平衡點。(推薦文章:對著寶寶哭.產後憂鬱不輕忽

 

2. 擔心憂鬱症會傳染

比爾建議:「那就帶一些乾洗手液吧。」憂鬱和憂鬱症是兩回事,憂鬱是憂鬱的心情,憂鬱症是一種病症,但並非由病毒、細菌造成,因此不會傳染。憂鬱的心情人人都會有,就像經歷一段低潮,一般未患憂鬱症者,經過休息、轉換後,情緒會恢復平靜;若身陷憂鬱心情無法自拔,那請參考前段徐志雲醫生的建議,拿捏自己的能力,找尋平衡點

 

3.擔心無話可說,導致交談尷尬

「你可能會擔心不知道要說什麼,每一次嘗試交談都會很尷尬,而只有一種時候你會覺得舒適,就是你們雙方都放棄交談,盯著各自的手機看時。」

有些人認為,與憂鬱症患者交談時需要特別顧忌話題,而導致雙方無話可說,但這種情況只限於與憂鬱症患者交談時嗎?想必不是。不論是多麼熟悉的人聚在一起,都會有沉默的時候,此時不強硬地找話題,適當地為交談留白,反而能更自在不是嗎?營造雙方安心、自在的氛圍,不論是與誰相處,都是首要之務。

憂鬱不會減少病友與他人交流的渴望,負面情緒的思考模式會影響到交際能力,但並不代表憂鬱症患者不想交朋友,因此試著對他們伸出友善的手吧。

 

如何建立與憂鬱症患者溝通的橋樑?

想要和患有憂鬱症的人交流,首先要先瞭解以下幾點:

(一)不要對憂鬱症患者這麼說:

  1. 克服它吧、你想太多了、你要改變想法…
這幾句話堪稱憂鬱症患者最討厭的話,病友們早就想過這些方法,實務上就是無法解決憂鬱。比爾強調:「所謂的憂鬱症,就是缺乏克服它的能力。」套用憂鬱症患者蕭奕辰的話:「你無法要求沒有腳的人『用腳』站起來,要求沒有嘴巴的人『用嘴巴』說話。」要求不存在的東西硬生生地出現,這就是憂鬱症患者聽見「你為什麼不想辦法讓自己好起來呢?」時感受到的不合理,同時也會帶給憂鬱症患者壓力,使他們認為自己好像又讓人期待落空了,進而自我否定。
  1. 你抗壓性太低
家庭環境、成長際遇會影響思考方式與壓力承受度,但憂鬱症不單單是後天影響,研究發現基因影響抗壓性高低,帶有低抗壓性的基因型態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較高。當每個人站在的起跑線不一樣時,怎麼能用同一套標準要求所有人跑的一樣快、一樣遠?
  1.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蕭奕辰在〈憂鬱症患者的獨白〉這場演講中提到,當患者們聽見這句話時,通常只會更想自殺。因為對他們而言,所謂「問題」就是自己本身,因此自殺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也能不必繼續造成親友的負擔。
 

(二)和憂鬱症患者相處時,可以參考的做法:

   1. 傾聽與陪伴

其實多數陪伴者並不需要多說什麼、多做什麼,也不必24小時隨時待命,你只要讓患者知道你在乎他們、有需要時你可以陪伴他,這樣就夠了。

   2. 告訴憂鬱症患者:傷心也沒關係

因為社會風氣提倡正向思考,因此當人陷入負面的情緒時,會直覺地認為傷心是錯的。也因為這樣的思維,比爾認為:「除非病友表現出快樂的情緒,否則大部分的人並不想和憂鬱的人說話。」這不單單適用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在人際關係中,沉默寡言、安靜的人,總是易被認為性格有問題、孤僻,因此人們在社交團體中總是努力表現樂觀、活潑的一面。但事實上,不是只有正向情緒才是好的,人有傷心情緒也是沒有關係的。

   3. 自然地和憂鬱症患者相處

你可以做自己、用你自然的聲音跟病友說話。比爾:「不必因為病友很憂鬱,就用悲傷的聲音說話,就像是你跟感冒的人說話時,也不會打噴嚏吧。」

   4. 找時機說清楚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比爾舉例,他曾告訴別人:「嘿,隨時都可打電話或傳訊息給我,但我可能無法在當天回覆你。」比爾認為,不提供任何協助也完全沒關係,或提供清楚有限的協助也可以。

   5. 邀請他們跟你一起從事活動

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無妨,像是一起去購物、看個電影,但千萬別強迫他們一定要接受邀約。

 

那些低潮我都能克服,你若不行,表示你不夠優秀

憂鬱症患者與普羅大眾就像被河水隔在兩岸,河岸的一邊,病友們正用別人看不見的方式在頭腦中打仗,而另一邊,不了解詳情的人們則探頭探腦地隔岸觀望,一邊想著「你們幹嘛這麼憂鬱,換個想法不就好了?」。(推薦文章:懷孕情緒起起伏伏,如果憂鬱頻率過高可能變成憂鬱症!5對策調整孕媽咪心情

人們很常拿自身經歷以及認知作為看待社會上所有事物的價值觀,因此常會聽到一些老師與父母無法理解有憂鬱傾向的孩子,甚至施加更多壓力在孩子們身上;又或是部分網路用戶,看見憂鬱、霸凌、自殺等新聞,急著檢討事件當事人抗壓性不足,並附上自己經歷過的坎坷與現在的豐功偉業,想要證明:「所有人只要像他一樣努力,都可以克服難題。」不論是前者的師長還是後者的酸民,都太過輕忽憂鬱的嚴重性,以及忘了每個人的獨特性。

別用單一價值觀看待所有事物

適用在你身上的,不見得適用在他身上,而本文中列出的建議清單,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接受度不同、病況也不同。但無論如何,不會改變的一項真理是:「別急於否定憂鬱症患者的憂鬱傾向,試著與他建立真誠的關係。」比爾曾遇過一位女性,該女性接納比爾的憂鬱症並且自然地與他相處,這讓比爾感受到:「這是第一次, 身為帶著憂鬱症過日子的人,我卻感覺很好──彷彿我並不會因為它而變成壞人。」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憂鬱症是造成全球民眾不健康以及身心障礙的主要成因,有三億五千萬人深受其害,更預估2030年憂鬱症將超越癌症,成為人類「失能」最大的健康殺手。未來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將會增加,和憂鬱症病友交流的可能性也會提升。你不必太擔心最初該如何破冰,當你能用「重視」與「同理」的想法把他們視為平等的人那麼你便已經搭起了一條彼此能友善溝通的橋樑。

(延伸閱讀:研究:越正面的人,越容易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揭密:罹患憂鬱症的,往往都是那些正能量滿滿的人
(延伸閱讀:我有憂鬱症,最痛恨聽到別人說:你就是「想太多」才會憂鬱,結束生命又不能解決問題...

💁‍♀本文由【CMoney】授權
  文/陪伴憂鬱親友,自己也陷入低潮?譚艾珍:陪伴者請想像自己是菩薩,你不能跟著信徒哭,請平靜地 傾聽煩惱
  
更多文章請見 CMoney,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Cmoney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