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嬰兒吐奶正常嗎?詳解寶寶吐奶的原因、處理與預防方法

嬰兒吐奶正常嗎?詳解寶寶吐奶的原因、處理與預防方法

嬰兒經常吐奶怎麼辦?葉洪小兒科診所院長葉价彬表示寶寶胃的發育尚未成熟,所以經常會出現吐奶的情況,若是疾病造成的因素,必須就醫診治,若是一般的吐奶、溢奶,可以從照顧技巧做些調整加以改善。

文章目錄

6個月的亮亮,在媽咪餵完奶後,竟然開始嘔吐,而且是像泉水般地湧噴出來,正當媽咪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麼辦時,亮亮又想喝ㄋㄟㄋㄟ,媽咪感到困惑,究竟亮亮嘔吐是正常的嗎?需要就診看醫生嗎?

葉洪小兒科診所院長葉价彬表示,由於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置,食道開始進入胃交接處的胃賁門,其肌肉尚未發育成熟並較鬆弛,因此新生兒的嘔吐較嬰幼兒常見!

通常媽咪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寶寶嘔吐的問題,家長難免會驚慌失措,當寶寶發生嘔吐時,建議家長仍要先保持冷靜,判斷寶寶是屬於生理性或病態性嘔吐,若是疾病造成的因素,必須就醫診治,若是一般的吐奶、溢奶,可以從照顧技巧做些調整加以改善。

家裡寶寶吐奶了嗎?吐奶、溢奶和嗆奶的差別

吐奶|嘔吐

家裡的寶寶是不是常在喝完奶後吐出一些奶?許多新手爸媽看到這情況都會緊張,以為是腸胃出問題。其實,寶寶吐奶、溢奶和嗆奶的原因各不相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了解它們的差別,才能正確判斷寶寶的狀況,並在需要時及早處理,減少不必要的擔心。

1.吐奶:大量、主動嘔出須觀察

吐奶(vomiting)是嬰兒用力嘔吐、奶量多且噴射狀排出,通常伴隨臉色蒼白、哭鬧或食慾下降。這可能代表 胃腸不適、腸胃炎、腸阻塞或其他疾病。若吐奶頻繁、吐出綠色膽汁或含血液,應盡快請醫師檢查。

2.溢奶:少量、被動流出是常態

溢奶(spitting up)指的是量奶水從嘴角慢慢流出,常見於新生兒或兩個月內的嬰兒。因為寶寶的胃容量小、賁門(胃食道交界的括約肌)尚未發育完全,只要拍嗝時壓到胃部或姿勢改變,就容易把剛喝下的奶水「溢」出來。

溢奶多半是生理現象,不影響成長,也無需特別用藥。只要注意 餵奶後直立拍嗝、不要馬上平躺、分次餵奶 即可改善。

延伸閱讀:寶寶溢奶很常見.吐奶觀察頻率要小心,發生時務必保持呼吸道暢通

3.嗆奶:奶液誤入呼吸道的警訊

嗆奶(choking on milk)是指奶水進入氣管或卡在喉嚨,會出現「咳嗽、臉紅、嘴唇發紫」等現象,甚至有呼吸困難風險。這多半與 餵奶姿勢不當、奶流過快、寶寶哭著喝奶 有關。

嗆奶時應立即 抱起寶寶、頭朝下、輕拍背部,確保氣道暢通。若臉色發紫或意識不清,需立刻就醫。

溢奶、嗆奶、吐奶,三者差異

項目 溢奶 嗆奶 吐奶
發生原因 胃食道括約肌未成熟、拍嗝壓力改變 奶水進入呼吸道、姿勢不當 胃腸疾病或劇烈嘔吐反射
奶量多寡 少量、從嘴角流出 少量或中量 大量、可噴出
發生時間 餵奶後幾分鐘內 餵奶中或剛喝完 餵奶後短時間內或數小時後
寶寶反應 無明顯不適 咳嗽、臉紅、呼吸急促 臉色蒼白、哭鬧或嗜睡
危險程度 較安全、屬常見現象 需立即處理,避免嗆入肺部 需就醫排除病理性嘔吐
處理方式 直立拍嗝、分次餵奶 抱起拍背、調整姿勢 就醫檢查、注意脫水與感染
預防重點 不要餵太急、餵後抱直 控制奶流速度、避免邊哭邊喝 餵奶量適中、觀察是否感染或腸道阻塞

寶寶吐奶怎麼辦?嬰幼兒吐奶的處理方式

吐奶

葉价彬醫師指出,尤其1歲前的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或是受到疾病所影響,經常也會出現嘔吐的症狀,媽咪應先找出原因,再給予適當治療。若是因為感冒喉嚨腫痛或者過度攝食,神經敏感的寶寶在情緒變激動時,也會出現嘔吐症狀。

如果不是單純地只出現嘔吐症狀,而是伴隨著出現高燒、腹瀉、痙孿等症狀,很可能是罹患了其他疾病,特別是當嘔吐嚴重時,連水都吐出來,容易出現脫水的危險,此時應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

新生兒突然大吐奶?緊急應對方法分享

葉价彬醫師表示,當寶寶出現嘔吐症狀時,媽咪先不要緊張,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口腔裡的異物堵塞住氣管,所以,要將寶寶的頭部朝旁邊轉動,讓嘔吐物流出來,避免嘔吐物誤吸嗆入氣管中,容易引起急性窒息性氣管阻塞,媽咪也要特別注意,當嬰幼兒在嘔吐時,必須立即停止進食

葉价彬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媽咪發現寶寶嘔吐時,可準備小毛巾、塑膠袋或容器,讓寶寶側躺或坐著嘔吐,吐後要清除口內異物,不要馬上餵食,最好幫寶寶清潔一下,漱口或擦拭口腔,去除嘔吐味道,清潔後須收集嘔吐物,觀察寶寶嘔吐時的情況,做為醫師診斷之輔助。

嬰兒吐奶要就醫嗎?觀察並記錄寶寶吐奶狀況

葉价彬醫師表示,「嘔吐」通常是疾病性的表現,家長應隨時留意寶寶的狀況。若出現以下情形,建議立即就醫:

1. 寶寶出現嚴重脫水現象

2. 嘔吐物異常
嘔吐物中若出現鮮血、深咖啡色液體或黃綠色膽汁,都可能是消化道或其他內部問題的警訊。

3. 頭部外傷後嘔吐
若寶寶曾有頭部撞擊或疑似腦震盪後出現嘔吐,應盡快就醫檢查。

4. 吐奶呈噴射狀
喝奶後若出現噴水般吐奶,可能與胃腸道狹窄或其他疾病有關,需由醫師評估。

5. 食物過敏反應
若在吃了特定食物後出現嘔吐、呼吸困難或皮膚紅疹等症狀,也要立即就醫,以防過敏惡化。

此外,醫師提醒家長,平時可觀察並記錄寶寶的嘔吐狀況,這些資訊能幫助醫師判斷病因:

.嘔吐的次數與頻率

.嘔吐物的顏色與氣味

.嘔吐是否呈噴射狀?內容物中是否含食物、膽汁、血塊或痰?

.嘔吐發生的時機:是吃完就吐,還是未進食也會吐

.嘔吐時是否伴隨發燒、腹痛、腹瀉、頭痛、抽筋或意識不清等症狀?

.嘔吐前是否吃過特定食物?

.小便次數是否正常?

.精神與活力是否比平常下降?

寶寶吐奶雖然常見,但若出現異常症狀就應及早就醫。家長在照顧時,除了保持冷靜,也可透過觀察與紀錄幫助醫師更快找出原因,只要及時處理與適當照護,大多數寶寶都能很快恢復健康與活力。

寶寶為什麼會吐奶?嬰兒吐奶的10大常見原因

吐奶

葉价彬醫師表示,寶寶會嘔吐,有很多原因,更有許多是伴隨著出現嘔吐症狀的疾病,以下列出常見原因,提供媽咪參考:

嬰兒吐奶原因1:胃食道逆流

主要是嬰兒的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尚未成熟,在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原本就要避免食物迴流,但是由於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因此很容易逆流回去。

通常在授乳後或喝了牛奶之後,會馬上出現嘔吐,嘔吐不是噴射狀、糞便正常、體重毫無增加,好發於3個月內的新生兒,通常在寶寶1歲後,可獲得改善。

嬰兒吐奶原因2幽門狹窄症

新生兒如果出現溢、吐奶,而且呈現噴射狀,有可能是幽門狹窄導致,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寶寶通常會將喝下的母乳或牛奶像噴水一樣吐出來,嘔吐時沒有出現難受的樣子,這是因為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導致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治療多以小手術進行,將幽門肥厚肌肉切開,嘔吐現象幾乎可完全治癒。

嬰兒吐奶原因3:腸胃炎

腸胃炎的症狀是嘔吐合併拉肚子,有時候也會發燒,有可能是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引起。如果是感冒所引起的腸胃炎,通常24到48小時都會自行康復;若是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萬一孩子持續拉肚子變成水狀,就可能是罹患輪狀病毒or諾羅病毒腸胃炎;若糞便為墨綠色、黏液,則可能是感染沙門氏菌,嚴重將會引起敗血症。

嬰兒吐奶原因4:腸套疊

不明原因引起的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導致近側腸子套入遠端腸子中,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寶寶,症狀為突發性腹痛、持續嘔吐、排血便,寶寶容易躁動不安、突然大哭。

腸套疊引發腸道阻塞後,胃腸道逆蠕動,導致嘔吐。疼痛刺激引發寶寶哭鬧,腹壓增高,進一步加劇嘔吐。若嘔吐物中帶有綠黃色,提示腸道阻塞位置較高,是腸套疊的重要危險信號,屬於膽汁性嘔吐。

嬰兒吐奶原因5:呼吸道感染

寶寶若有發燒、感冒、呼吸道感染、劇烈咳嗽的症狀,通常也會合併出現嘔吐症狀,寶寶若活動力低下、有持續發燒,建議要儘快就診。

嬰兒吐奶原因6:輪狀病毒

具有高傳染力,只要10顆病毒就會造成感染,4~24個月的寶寶皆為高危險群,其潛伏期約2~4天,在感染的前兩天,常造成突發性的嘔吐及發燒,之後就是伴隨嚴重的水瀉,一天可達20多次!

另外,有些寶寶也會出現咳嗽、流鼻水的呼吸道症狀,常讓媽咪們誤以為是感冒,延誤就醫時機,要特別當心!

嬰兒吐奶原因7:食物中毒

食物中的病菌會釋放毒素,當毒素進入腸道後會引起腸道炎症反應,因而出現嚴重的嘔吐和腹瀉症狀,全身乏力、微燒。通常食用有問題的食物後,約半小時至數小時後發病。

嬰兒吐奶原因8:食物過敏

其過敏症狀,會因寶寶體質、食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皮膚發癢、腸胃不適、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都有可能出現。

有時候寶寶吃了會過敏的食物,可能3~4次才會產生過敏,媽咪要特別注意!

嬰兒吐奶原因9:壓力、過度緊張

當媽咪強迫孩子吃不喜歡吃的食物、吃太多東西,或是神經較敏感的寶寶,當他們情緒激動、過度緊張時,也會出現嘔吐症狀。

嬰兒吐奶原因10:頭部撞擊

寶寶如果頭部嚴重撞傷,例如腦震盪,或有嚴重的頭部外傷、罹患腦膜炎,都可能嘔吐不停。 

延伸閱讀:寶寶脹氣吐奶怎麼辦?讓醫師教你改善!

寶寶吐奶後該怎麼照顧?新手爸媽必學4大安撫方法

吐奶|嘔吐

寶寶吐奶是新生兒常見的狀況,尤其在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階段,更容易發生。雖然大多數情況屬於生理現象,不必過度擔心,但若吐奶後照顧不當,可能讓寶寶感到不適或再次發生。新手爸媽可以從調整抱姿、拍嗝方式,到觀察餵奶習慣著手,掌握以下4大安撫與照護方法,幫助寶寶舒服又安心。

1.減少刺激,營造安全感

當寶寶吐奶後顯得焦躁不安時,爸媽可以先將他移至安靜、燈光柔和的環境,避免過多聲音與光線刺激,幫助情緒穩定。此外,適度的身體接觸也是安撫的關鍵,爸媽可溫柔地抱住寶寶,或用包巾輕輕包裹,模仿子宮內的安全包覆感,讓寶寶更快恢復平靜。

2.透過身體安撫穩定情緒

透過輕柔的身體互動來幫助寶寶放鬆。抱著寶寶輕輕前後搖晃,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讓寶寶感到安心;若哭鬧時吞入空氣,可輕拍背部幫助排氣,減少胃部脹氣造成的不適。也可以順時針方向輕柔按摩寶寶腹部,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脹氣,讓寶寶更舒適。

3.運用語言與聲音安撫

除了身體上的安撫,情緒互動同樣重要。藉由聲哼唱或播放柔和音樂,營造穩定、安心的氛圍,幫助寶寶情緒平靜;同時以溫柔的眼神注視寶寶,傳遞安全與信任的感受,讓寶寶在親密的互動中獲得安撫與依靠。

4.避免立即餵食

建議避免立即餵食,讓寶寶的胃部稍作休息,待狀況穩定後再以少量分次餵食,避免加劇嘔吐。餵食時也要掌握適量與速度,避免一次餵太多或太快,以減輕腸胃負擔,幫助寶寶更快恢復舒適。 

如何預防寶寶吐奶?日常改善的6大方法

寶寶吐奶雖然常見,但若能從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與調整,就能有效減少發生的頻率。透過改變餵奶姿勢、控制餵奶速度、注意飲食與睡眠習慣,爸媽可以幫助寶寶的消化系統更順暢。以下整理出6大日常改善方法,讓寶寶喝奶更舒適,也減少家長的擔心與忙碌。

1.調整喝奶速度與頻率

餵奶時建議採取分次少量的方式,避免一次餵太多,造成寶寶胃容量超過負荷而吐奶。在餵奶過程中,也要控制奶流速度,避免奶嘴流速過快,讓寶寶能順利吞嚥。每次餵奶中或餵奶後,記得輕拍寶寶背部幫助排出吞入的空氣,減少胃部壓力。

2.維持正確餵奶姿勢

若使用奶瓶餵奶時應保持寶寶頭部高於胃部,建議抱寶寶呈半直立姿勢,能減少胃內容物逆流的情況。同時,可參考健康署「嬰兒奶瓶餵食指導」中的注意事項:

.保持舒適與互動:確保自己坐得舒適,讓寶寶靠近您。享受抱著寶寶的時光,看著寶寶的眼睛,並在餵奶時與他說話,這有助於寶寶感到安全與被愛。

.半直立抱姿:將寶寶以半直立姿勢抱好,支撐頭部,讓您能看見寶寶的臉。在餵奶過程中與寶寶眼神交流並交談,不僅可以安撫寶寶,也讓他能舒適地呼吸與吞嚥。

.引導吸吮:先輕輕用奶嘴摩擦寶寶的上唇,誘導寶寶張開嘴巴。

.正確含住奶嘴:當寶寶張大嘴時,將奶嘴輕輕送入寶寶口中,讓寶寶自然含住。

3.喝奶後平躺睡

餵奶後不要立刻讓寶寶平躺,可抱直或讓寶寶斜靠至少20–30分鐘,讓胃內容物逐漸下移,降低吐奶風險。在睡眠時,建議寶寶採平躺姿勢,避免側睡或趴睡,但可將上半身略微抬高,例如用枕巾輕墊,並務必確保安全。

4.避免劇烈跑跳與穿著過緊

餵奶後應避免劇烈晃動或翻動,例如立即搖晃寶寶、跑跳或在車上顛簸,這些動作容易增加吐奶的機率。衣物也不宜過緊,過緊的衣服或尿布會壓迫腹部,增加胃部壓力,影響寶寶舒適度。

5.觀察喝奶狀況

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或乳糖不耐的情況。如果吐奶同時伴隨腹瀉、血便或皮疹,就需要評估奶粉或母乳攝取是否引起不耐。此外,也建議記錄寶寶的吐奶情況,包括吐奶的時間、量、顏色以及伴隨症狀,這些資訊能幫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6.調整拍嗝時機與位置

有些寶寶需要在餵奶過程中拍嗝,有的則在餵奶後才需要。家長可以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在餵奶時看起來不舒服,可以暫停餵奶先幫他拍嗝;如果寶寶餵奶時很安穩,就可以等他吃完再拍嗝。拍嗝時,寶寶可能會溢出一些乳汁,這是完全正常的。建議在拍嗝前,準備好紗布巾放在寶寶領口或自己的肩膀上,保持清潔。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拍嗝時應托住寶寶的頭部與脖子,並確保寶寶的肚子與背部保持挺直。接著,輕輕揉搓或拍打寶寶的背部,通常只需幾分鐘就能完成拍嗝,不必花費過長時間。

以下分享3種常用的拍嗝方法,家長可依寶寶的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1. 靠在家長肩膀上:將寶寶直立靠在肩膀上,輕拍或揉搓背部。

  2. 坐在家長腿上:讓寶寶坐在腿上,上身微微前傾,用手支撐寶寶的頭與胸部,拍打背部。

  3. 趴在家長大腿上:寶寶趴在大腿上,頭偏向一側,輕拍或揉背,幫助排出氣體。

要有效預防寶寶吐奶,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出多項調整。包括分次少量餵奶、控制奶流速度、保持餵奶姿勢正確、餵後拍嗝、避免劇烈晃動或壓迫腹部,以及觀察寶寶是否有過敏或乳糖不耐的情況。透過這些簡單而細心的做法,不僅能減少吐奶發生,也讓寶寶在餵食過程中更舒適、安心,讓家長更輕鬆地照顧寶寶。

嬰兒吐奶的常見FAQ

Q1:寶寶吐奶是正常的嗎?

新生兒胃容量小、賁門括約肌尚未成熟,少量吐奶通常屬生理現象,多數寶寶會隨著腸胃發育逐漸改善。

Q2:吐奶量多或噴射狀需要擔心嗎?

如果吐奶量大、噴射或伴隨血色、綠色膽汁,可能是腸胃疾病、胃食道逆流或感染,需要及早就醫檢查。

Q3:怎麼分辨吐奶、溢奶和嗆奶?

.溢奶:少量、從嘴角慢慢流出,寶寶無明顯不適。

.嗆奶:奶水誤入氣道,咳嗽、臉紅、呼吸急促,需要立即處理。

.吐奶:大量或噴射狀,可能伴隨不適或疾病徵象。

Q4:吐奶後應該怎麼處理?

輕拍寶寶背部幫助排氣,抱直或斜靠休息;清潔口鼻,觀察寶寶精神與尿量;若頻繁或伴隨異常症狀,立即就醫。

Q5:可以預防吐奶嗎?

可透過分次少量餵奶、控制奶流、餵後拍嗝、保持頭高姿勢、避免劇烈晃動及注意衣物壓迫等方法,大多能減少吐奶發生。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孩子腹瀉、嘔吐病懨懨?急診醫師一招解決:「吃冰棒!」
.寶寶溢奶很常見.吐奶觀察頻率要小心,發生時務必保持呼吸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