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健康與疾病> 孩子是過動症還是注意力缺失?心理師:重要的是後續治療,非定義孩子!

孩子是過動症還是注意力缺失?心理師:重要的是後續治療,非定義孩子!

再多專家建議,比不上理解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的爸媽…你更該幫孩子貼上正確的標籤!


學了那麼很多心理學的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表示,發現心理師的角色不是一個「治療者」,我不太可能說一句話就有醍醐灌頂的效果,而是當作父母的教養教練,在治療現場一步一步的分析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再帶領著大家逐步改善。(推薦文章:家有特殊兒:認識篇(過動症、妥瑞氏症、雷特氏症)

 

我猜有些家長可能會想:「我的孩子真的有病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嗎?」所以啊,有些醫師或心理師又開始用「課程」來包裝了!此時我想再一度提醒,你感冒去看耳鼻喉科,醫師幫你的鼻子、喉嚨噴藥,就是一種治療啊!你有抗拒嗎?你有覺得很丟臉嗎?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你會說你去耳鼻喉科「上課」嗎?

 

無論什麼狀況,用越正常的態度對待孩子,對他們最有幫助 

李介文指出,我希望帶給各位一個觀念,那就是「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我曾經跟來評估孩子注意力的家長這樣說:「媽媽,如果今天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答案,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我跟你說沒有,然後呢?你就可以很安心的帶回家,然後不管他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嗎?」所以,請家長一起來配合,把焦點從診斷先移開,著眼在孩子遇到的困難上。我們越正常、越健康的看待孩子的困難,孩子也能越健康的看待自己,改變起來也越有動力。


在我的觀念裡,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師與孩子的事,場地也不只是發生在治療室,所以在我的治療當中,家長參與格外的重要,是一個「協同治療師」的角色,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延續效果。此外,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和學校的老師聯絡,與老師交換如何幫助孩子的意見,把團隊合作的理念盡可能的延伸,畢竟,我們都是一心為了孩子好。(推薦文章:孩子需要陪伴.疑有自閉症或ADHD,建立正確就醫觀念

 

不急於給孩子貼上標籤,找到問題對症下藥才是解決之道

兒童心理治療的形式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談話,但兒童不太可能乖乖的坐在心理師面前,把困難一五一十的說出來,太強人所難,所以心理學家發展出了許多方法,例如在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治療(遊戲又分了許多媒材,例如沙遊、桌遊、團體遊戲)、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還有目前我正在從事的使用腦波訊號作為回饋,來做注意力與情緒的治療等。

 
大家之所以不想要討論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大部分跟社會觀感,甚至跟宗教或個人道德有關,例如看到孩子上課不專心或反抗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孩子是不是不乖或者學壞了;看到孩子拖拖拉拉或成績不佳,很容易讓人聯想是不是懶散、未來堪慮等,有時還會把想像連到大人或老師身上,是不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或老師不會教等等。

 
在我的觀念裡,疾病或診斷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讓專業之間方便溝通的名詞,以及規劃後續治療的開始,就很像醫師判斷你的發燒是因為感冒或新型冠狀病毒一樣。診斷的給予,並不是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好像孩子就是個異類、一個有病的、跟正常人不一樣的人。身為教練,不就是要熟悉球員的特性、最適合球員的打法,以及因應對手的不同而改變打法嗎?而在輸球之後,不是關起門來把球員罵一頓,而是實際去看比賽錄影帶,看我們到底輸在哪裡、哪裡的訓練要再加強。



書名/《你的孩子不奇怪》
作者/李介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一起在家玩這些遊戲
(延伸閱讀:自閉症、過動症...當孩子需要心理治療,父母請別因為擔心孩子被貼標籤,而耽誤了他的黃金治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