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羅怡君專欄】想要孩子幸福快樂,先培養他滿足的能力

【羅怡君專欄】想要孩子幸福快樂,先培養他滿足的能力

得到快樂是每個人的心願,卻很少人先問問自己「快樂」是甚麼;我們總是覺得別人很快樂,那在別人眼中的自己呢?

    農曆年剛過,每個爸媽的新年願望應該都有「希望我的孩子們平安健康快樂」。只不過一回頭,又不自覺恢復對孩子們的各種期待;直到孩子不小心受傷、生病了,或者看到其他孩子辛苦罹病的故事,我們才稍稍提醒自己那麼簡單平凡的心願其實得來不易。

兒童教養
(圖/shutterstock)

孩子的快樂看似微小,卻是面對挑戰的助力

    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記憶裡的「快樂」:是買了大房子嗎?換了新車?還是一家人一起打牌笑談往事,又或是孩子們興奮地跟你分享的笑容?或者和另一半互相依偎取暖聊天的時刻?

    哪一件事能讓自己嘴角不自覺上揚,那才是屬於你真正的快樂。當大人們把世俗成功定義為快樂,只好開始蒐集能獲得別人羨慕的清單,以為這樣加入人生勝利組,也許換來別人幾分鐘的讚嘆或羨慕眼神,卻沒人知道你為此得付出什麼代價。

    然而對孩子來說,快樂再容易不過了:一根冰棒、一個沙坑、一隻小貓、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就已足夠;不必出國也能High,一場球賽能讓孩子們回味無窮……也許大人們會質疑,這些小小的快樂能夠支撐未來的人生挑戰嗎?將來他們會面臨經濟負擔、工作壓力、社會期待,難道這是一顆糖果就能解決的嗎?

    這些美好小事的確無法取代未來面對的壓力挑戰,而是「體會美好小事的能力」能協助孩子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中穩定前進。

充滿愛的例行公事,讓孩子練習感受力

    人生大多數的日子都是「例行公事」。回憶我的童年家境不好,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每個週末還得回去爺爺家探望;每次回去,奶奶一定會帶著我們幾個小蘿蔔頭,沿著鐵軌邊小小的路去一家頗具規模的糖果店,對話也差不多每次都一樣。

    奶奶總說要什麼自己挑,我們只拿了一兩樣就喊「夠了,夠了」,老闆笑說孫子真的很懂事時,奶奶臉上會露出淡淡的微笑。我並不那麼愛吃糖,每次都只挑細細白白的涼菸糖聞啊聞,但我喜歡的是那樣的路程、那樣的重複儀式,都讓我感覺到莫名的安心,好像這個世界會這樣溫柔穩定地陪我長大。

    而屬於我家的例行公事,則是我家女兒幼稚園時期的「動物園」之旅。不論春夏秋冬、晴雨颳風,她總是拉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動物園,一年多達十幾次,總讓我嚷著無聊吃不消,而她卻振振有詞的回我:「媽媽,每次來動物都不一樣啊,牠們有長高長大,你沒發現嗎?還有大太陽裡的跟下雨的動物園,味道也不一樣啊,怎麼會無聊呢?我看動物們長大就會覺得好快樂喔。」

    後來邁入小學的妹妹,也不斷地在看似無聊的日常生活裡,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例行公事」,有些拉著爸爸做、有些則是與我共享,反而刻意安排的生日派對、出國旅遊容易消逝在時間洪流裡,這些最常重複的生活細節,才是真正心滿意足的源頭。 

快樂不是狂喜,是滿足的長久狀態

    這麼認真談論快樂這回事,並非要大家放棄追求什麼,而是在資本社會裡,「知足」往往被認為是不夠積極的態度,一旦家長有這種錯誤認知,那麼孩子們原有的韌性和快樂容易被摧毀,大人們還要花更多力氣重建學習動機和熱情,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韌性》一書作者在新書《滿足》中指出,丹麥一直是世界幸福感名列前茅的榜樣,追根究柢原因,並不是他們比我們富有,而是人民具有的「滿足感基因」使然。滿足更是一種可學習的能力,「知足常樂」不僅讓我們身體維持健康,也能因為人生滿意度增加而更能體會失敗的價值,進而克服困難而成功。

    若我們保有像孩子般的赤子之心、保有生命最原始的感受能力,這些能量就像心裡的魔法石一樣,也許一杯咖啡、一首好歌,能用最簡單的方法就能幫助自己重新啟動,這才是常保快樂的人生之道。


延伸閱讀
【羅怡君專欄】孩子的害怕是勇敢的前身
【羅怡君專欄】父母對孩子什麼都說好的後果,結果竟出乎我們所料!


羅怡君
羅怡君
從事媒體公關12年,才發現最難溝通的就是最親近的人。喜歡閱讀小說,近年來成立專屬孩子的讀書會,與孩子們一起經歷成長與青春的各種滋味,在小說裡找到安頓身心的宇宙。

臉書/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