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培養未來競爭力不能只靠高IQ,真正的獲「力」來源是父母的陪伴與觀察,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

培養未來競爭力不能只靠高IQ,真正的獲「力」來源是父母的陪伴與觀察,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

高IQ從來就不是競爭力的唯一來源,想要攀上頂峰,還有許多能力需要被重視,而這些能力需要用時間醞釀而成,請在孩子年幼時,多花點時間用心陪伴,讓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一點一滴培養未來攀峰的各式能力!


如何能期待孩子日後展現好能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指出,「關注嬰幼兒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的心智能力是否符合該年齡層的里程碑,讓孩子能在常軌中逐步堆疊各項發展能力」,而這些能力就是未來競爭力的根基。

 

適性引導以適應環境

翁菁菁醫師補充,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否能符合該年齡層的里程碑,與本身能力有關,而自身能力又牽涉到個人氣質,所謂的「氣質」是指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就像有的孩子好帶、有的是磨娘精、有的衝動、有的固執,每個孩子的氣質各不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格發展的基礎大部分就來自這些氣質」。

過往,大家關注孩子的心智發展能力,多會注意動作發展與語言發展,如今隨著少子化的浪潮,父母對於攸關社會性發展的能力有愈來愈重視的趨勢,而且也更具敏銳度,翁菁菁醫師說,「有家長在寶寶6個月大時,發現孩子對人臉的反應很漠然,雖然這尚不足以確認孩子是否有自閉症的問題,不過,及早發現,及早可針對這部分加強刺激」。

她表示,北部地區的家長對這方面的敏感度較高,察覺有異狀時,會利用健兒門診諮詢兒科醫師,兒科醫師會再轉給心智科醫師評估。相較之下,地處偏鄉的父母就不易發現孩子與常人不同之處。翁菁菁醫師強調,「看醫師、接受評估,並非以確診疾病為主要目的,而是引導父母如何調整教養方式以適應環境」。例如,若孩子對人臉沒有太大反應,就觀察孩子看哪些東西較有反應,把這些物品放在人臉旁以吸引孩子;對過於退縮與毫無危險意識的孩子,必須透過不同的引導方式,將孩子導向做出能適應環境的行為。

 


向外探索累積各種經驗

除了本身氣質之外,心智發展的能力表現也與孩子的經驗值有關,翁菁菁醫師指出,「經驗值的多寡,與家庭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密不可分」,她鼓勵父母有機會多帶孩子走出家門,探索不同的環境、接觸不同的人,藉由各種感官經驗與人際互動經驗,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翁菁菁醫師感慨,「因為生活經驗不足,造成現代的孩子在適應力表現上較差」,過去的社會,每家都有很多小孩,常常是今天你到我家玩,明天換我到你家玩,一群孩子的年紀大大小小,難免有的小孩子會被大孩子欺負,被欺負的孩子雖然心有不甘,可是為了有得玩,隔天還是會再去鄰居家玩耍,時間一久,總會累積出不再被欺負的能力,這就是「社會性行為發展」。如今因為少子化,加上鄰居間的關係疏離,造成孩子缺少人際互動經驗,自然在社會適應力的表現大不如前!

不只人際互動經驗不足,活動量也變少,讓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沒能「充分放電」,影響了注意力的表現,她解釋,「要提升注意力,得要先活動個20至30分鐘,再靜下來,運動可以促使腦部分泌某些神經傳導物質,提升專注力,進而增進學習效果」。

翁菁菁醫師強調,「天天都要吃飯,運動也該像吃飯,每天都要運動」,很多孩子沒能完全放電,所以到了睡覺時間總睡不著。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必然會問:「可以怎麼做?」她表示,平常在室內可從事簡單的活動或遊戲,如:爬樓梯,幫孩子消耗體力,假日則帶到公園,讓孩子盡情奔跑玩耍,她提醒,「父母不要為了孩子好帶,覺得孩子可以聽話、安靜就是乖」。

 

陪伴進行互動遊戲

對嬰幼兒而言,在父母的陪伴下,從事任何活動都是一種學習!不過,陪伴不是拿著手機給孩子玩遊戲,自己坐在旁邊而已,她指出,「手機遊戲不是玩具,要能讓孩子發揮想像力空間的,才能稱為玩具」。

翁菁菁醫師解釋,「手機遊戲是只要符合規則就得分,一關一關玩下去會讓人上癮;玩具則是可以有各種玩法,在於自己決定怎麼玩」。可惜現在的孩子大多時間是玩iPad或手機的遊戲,無形中被遊戲規則所制約,而少有發揮想像力的機會。

很多父母苦於不會陪孩子玩,即使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也因為重視認知能力,在乎於遊戲中可讓孩子學到什麼,於是常玩的是父母當「老師」,試圖在遊戲中教會孩子什麼。翁菁菁醫師表示,「遊戲重在互動,一來一往間,父母可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如何玩?父母只要模仿孩子的玩法一起玩,相信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自己也會覺得開心,這時,再加入想要教會孩子的元素,不必擔心孩子沒興趣」。

「玩,是孩子的本能!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玩」。她指出,提供該年齡層有興趣的感官刺激遊戲,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即使是重複性的遊戲,孩子也會覺得有趣而能玩很久。例如抱著孩子玩「飛高高」的遊戲,因為孩子與父母對視,讓他覺得開心而笑開懷,於此同時,好多能力都會被引發。


 

成功不是靠智力.而是具有解決事情的能力

翁菁菁醫師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必須從小就開始不斷練習的複合能力,「孩子運用不同的哭聲,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只要幾次的經驗,孩子就約略可知他怎麼哭,父母比較快會有回應,這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強調,「68%的人在智力表現上差不多,但為何仍有人的成就不凡,比起高智力者不遑多讓,差異就在於受到氣質影響,舉凡成就傑出者的人格特質,不外乎具有個性好、適應力好、具有解決事情的能力」。

翁菁菁醫師提醒,陪孩子玩的過程,就是父母觀察孩子反應的最佳時機,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強化學習動機;察覺孩子反應與常人不同,求助專業,改變教養方式,激發學習動機。只要有學習動機,孩子就能自我培養出前進的動力,不只讓自身有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有選擇機會的能力,更有大放異彩的能力!


延伸閱讀

【培養多元好能力.成就未來競爭力】社會觀察:能力來自時間的淬鍊

【培養多元好能力.成就未來競爭力】實際觀察:孩子的發展.是慢還是遲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