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焦點議題】嬰幼兒半夜哭鬧、腸絞痛的元兇!

【焦點議題】嬰幼兒半夜哭鬧、腸絞痛的元兇!

嬰幼兒哭鬧往往事出有因,部分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會告訴爸媽:「等孩子哭完就沒事了,他可能只是想撒嬌。」不過,寶寶大哭時或許是身體發出不舒服的警訊,這些警訊都有賴於父母及時注意,才有辦法儘早治療。


出生3個月內的嬰幼兒,因不明原因不停大哭,怎麼哄都沒有用,可能是嬰幼兒腸絞痛引起的症狀。嬰兒腸絞痛並不一定代表寶寶出現腸絞痛症狀,但寶寶在哭的時候,雙腳會猛烈亂踢,且腹部看起來較為緊繃,所以就有人直接將此現象統稱為「嬰兒腸絞痛」。

嬰兒腸絞痛通常好發於出生1~2個月內的新生兒,大約25%的寶寶曾發生此現象,而3、4個月大以後的嬰幼兒便較少出現此症狀,雖然國外為此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但終究找不到最關鍵的因素。

當寶寶大哭時,不見得只想撒嬌,病理引起的身體不適,也是造成新生兒哭不停的原因之一;因此,為了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到了2008年時,又有學者重新定義嬰兒腸絞痛的意義及建議處理方式:「寶寶在一週內大哭3次以上,每次長達3小時,且持續1週時,就必須請醫師介入觀察治療。」

引起嬰兒腸絞痛的可能因素

1. 乳糖不耐症
造成嬰兒腸絞痛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遺傳自父母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的起因為消化系統內缺乏水解乳糖所需的乳糖酶,導致人體無法有效消化攝取的乳糖,一旦食用了含乳糖的母乳或相關食品,就會產生不良反應(例如腹脹、腹瀉等),也使寶寶的腸子蠕動異常,引起哭鬧不安。(推薦文章:輕鬆KO乳糖不耐症)

2. 牛奶蛋白過敏
有些爸媽可能曾發現,寶寶平時只喝母乳,卻出現不明的血便,這種狀況稱為「母乳寶寶過敏性直腸炎」,這是一種由母乳蛋白過敏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有0.5%~1%,起因可能是由於媽咪平日飲食中的蛋白質進入母乳後所導致,顧名思義,關鍵食物為牛奶等易引發過敏的相關製品(因特殊原因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也有同樣情形,比例可高達5%~25%)。

這些寶寶平時不會出現其他症狀,但當喝下母乳(或配方奶)之後,便較容易哭鬧,且排泄次數增加,並出現血便或黏液便;症狀由輕至重也有不同表現,較輕微的症狀為腸絞痛、腹脹及哭鬧,較嚴重的表現方式則為血便。

3. 孕婦生活環境與性格
臨床上曾有性格較焦慮的孕婦照了超音波後,發現腹中胎兒經常哭泣,當寶寶出生後,便需要父母多花時間加以安撫。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媽咪的生活環境、家庭原因、情緒等會成為嬰兒腸絞痛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媽咪如果經常散發緊張的情緒,可能也會影響寶寶,使寶寶的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食物吸收不良。

治療及預防

若確診為嬰兒腸絞痛,醫師就會為寶寶開立藥方(視病情可分為消腹脹與抗過敏藥物),若寶寶有腸子蠕動方面的問題,就會再額外追加預防腸子痙攣的藥物,通常服用2週~3個月不等,病情就會逐漸好轉,其中甚至有8成至9成左右的寶寶可在服藥過後2、3週時停藥,父母除了準時餵寶寶吃藥之外,也須聽從醫囑,改變自己與寶寶的飲食習慣。(推薦文章:嬰兒腸絞痛評估「333準則」

雖然隨著月齡漸大,寶寶的消化功能便趨於成熟,嬰兒腸絞痛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但其中可能有1成左右的患者,過了3、4個月大之後,仍會出現哭鬧、脹氣等症狀,此時醫師也會視情況調整藥物,在沒有醫師處方籤的狀況下,父母切記不可停藥或自行到藥房選購藥物,以免為寶寶的身體帶來更大負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