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分齡教養> 兒童生活教養> 【即時新聞】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的「失業型情緒障礙」!

【即時新聞】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的「失業型情緒障礙」!

年輕人起薪低的社會議題引發討論,更慘的是,如果「畢業即失業」,對於未來感到茫然無助,還可能引發身心症狀或情緒障礙,一名應屆女大學生因就業壓力沈重,出現自殘行為,就醫確診為「失業型情緒障礙」所引發的焦慮症狀合併非自殺式自傷。


開業精神科醫楊聰財表示,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失業型情緒障礙,在人際關係及其他身心社會功能上,遭遇重大壓力與障礙,引發焦慮,重複藉由蓄意的自我傷害,抒發心中負面的感受及解除所承受的壓力。研究指出,這類合併引發的進階症狀,好發於對壓力承受較弱、敏感,加上情緒復原較為緩慢的族群,一旦感受到壓力,就會用「自認為」有效的壓力釋放方式,例如:燙菸疤、用刀片劃手腕等,令人驚恐。(推薦文章:緒障礙不可怕!3大方法用心學 主動了解・掌握原因・耐心陪伴

22歲黃姓女大學生,唸書時努力用功,卻很少思考到自己適合哪些工作?可以從事什麼行業?畢業前夕,家長及親友都相當關心她對於未來的打算,而此份善意居然讓她產生極大的壓力。為此,她出現無法喘氣、食不下嚥、睡不安心、情緒持續低迷等狀況,在一次不小心以美工刀劃傷手指時,竟發現壓力在那一瞬間被釋放,所以只要覺得壓力沈重時,就以刀片在手臂上劃出傷口。雖明知這是錯誤的紓壓方式,但她卻無法停止這樣的行為,直至父母發現不對勁,帶她至精神科求診。

楊聰財醫師說,個案了解紓壓行為並不會導致死亡,也無意自殺,因此,在精神科分類為「非自殺式自傷疾患」。治療方面,楊聰財醫師指出,必須協助患者找出壓力來源,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轉化過度的負面情緒,再搭配藥物治療,改善失眠及焦慮症狀,有必要時會建議接受心理治療。他提醒,父母與親友不應「過度」關心孩子的未來,應該多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等異狀時,應陪同就醫,以免衍生精神症狀。(推薦文章:掌握4大心法.打造好情緒寶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