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孩子想要抱抱是依附需求,不是依賴 依附需求被滿足後自帶獨立性格

孩子想要抱抱是依附需求,不是依賴 依附需求被滿足後自帶獨立性格

〈2020.08.11更新〉依附與依賴不相同,健全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孩子培養獨立,而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則能確實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性格的發展。

依附與依賴不相同

寶寶出生後,抱與不抱的問題經常困擾著爸媽,深怕寶寶被抱習慣了,就會整天賴著爸媽不肯自己睡、不肯自己玩,事實上,依附從來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安全的依附反而能成就孩子的獨立。 

生命是一連串的分離與依附,從卵子離開卵巢、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依附於子宮中,待胎兒成熟、離開子宮、與母體分離;出生後,孩子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直到約月齡8個月時,孩子對世界出現更多好奇,開始爬離媽媽的懷中,再一次分離,並開始在環境中探險;1歲後,單獨行走的能力逐漸建立,孩子探險的範圍開始以媽媽為圓心向外擴大,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孩子每階段的依附與分離持續發生,形成一個自然的生命歷程,且每個階段孩子的依附,都在汲取供應下一階段繼續成長與發展的養分與能量,讓他能在下一個人生階段適應得更好。

因此,依附與依賴大不相同,所謂依附,指的是孩子因為身體與心理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只是嬰幼兒還不會說話,總是靠哭泣來表達需求),是自然的生命歷程;而依賴,指的是當孩子已具備能力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卻仰賴父母協助完成,此狀況通常是在嬰幼兒時期,成人不允許孩子在環境中發展獨立行為而形成的依賴。 

獨立.從支持孩子的「想做」開始

嬰幼兒時期,孩子為了身心的需求依附爸媽,並總是獲得回應時,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此時,安全感亦是有助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反之,若0~3歲時,因為需求所產生的哭泣總是得不到回應,則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日後,即便行為能力已相較成熟,仍有可能出現較多的依賴行為。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國際認證導師羅寶鴻老師認為,所謂獨立,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不是讓孩子習慣與父母分離(被擁抱是寶寶的基本依附需求,孩子不會因為被經常擁抱就無法培養行為上的獨立,許多家長經常被誤導)。若要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照顧自己,從0~3歲開始,就要儘量支持孩子任何「想做」的渴望,即便是大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把抽屜中的衣服全部拿出來、拖著水桶到處走或是把水從這個杯子倒到另一個杯子等,這些動作不單是寶寶現階段「想完成」與「想嘗試」的渴望,透過反覆動作,還可加深寶寶大腦對整個動作過程的熟悉與刺激身體肌肉發展,同時讓他在動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自信與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

因此,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替代物品或環境,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讓他完成「想做」的欲望,可強化孩子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家長應避免怕麻煩而予以制止或剝奪孩子學習獨立完成動作的機會。

孩子的行為,有時看在家長眼中像調皮行為,實際上卻能讓孩子藉由「完成」來感受自我能力、體驗成就感與培養自信心,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大有助益。

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同時發展

羅寶鴻老師引述蒙特梭利博士的一句話:「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0~3歲是培養孩子日後人格樣貌的關鍵期,在這段期間,孩子的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會同時發展,家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自發性的活動,並給予他重複練習的機會。

多數的家長通常不明白寶寶簡單的動作行為對人格的影響,羅寶鴻老師解釋:即便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如:轉動好神拖,對孩子來說,他因為想玩而持續動作(轉動手腕),會幫助他發展出意志力,藉由熟練動作,感覺到信心;當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則會發展出自尊,然後自然的培養孩子相信可以照顧自己的能力與獨立。但若是家長總以髒、麻煩處理為理由制止孩子探索,孩子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能力,日後就比較容易沒自信與畏縮。 

3歲前,孩子探索的活動多半是模仿家長的行為,對玩具的興趣不明顯,所以玩的東西經常是遙控器、清潔用品或是居家常見的物品,建議家長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不強行以玩具取代孩子對生活物品的興趣,滿足他現階段的探索需求;而對生活物品的好奇在3歲後,會逐漸被玩具取代,此時孩子才會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新奇的玩具或遊樂設施上。

【延伸閱讀】

兒時的依附關係一路影響人際發展.8招讓親子關係永遠是保鮮期

分離焦慮讓幼兒一上幼兒園就哭,專家教你這樣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