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孕前調養> 體內塑化劑濃度高 · 生育力低、性早熟元凶

體內塑化劑濃度高 · 生育力低、性早熟元凶

台灣生育率越來越低,甚至快讓人口變成負成長!造成這樣社會問題的原因有許多,排除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等,現代婦女想生,但生不出來的生理因素也佔很大比例。


好食課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世航營養師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台灣不孕症比例約在10~15%,主因如排卵異常、賀爾蒙失調等非輸卵管之女性問題,佔38%。

林世航營養師表示,除了生育問題外,近年女生青春期越來越早,偶爾也會有新聞提到7歲小女孩就出現第2性徵,其實這也與性激素有關,但絕對不是雞肉的問題,可能都要和塑化劑牽上線。(推薦文章:性早熟?注意塑膠製品耐熱溫度)



林世航營養師強調,塑化劑會與雌性激素的一些接受體結合,因此又稱為環境賀爾蒙。根據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進入到女童體內後,刺激女童腦部的kiss 1神經元,使之分泌kiss peptin,kiss peptin會使腦部分泌促性腺生成的激素,讓第2性徵提早發生。(推薦文章:塑化劑藏身居家環境?)

在研究中發現,性早熟女童的體內塑化劑濃度較高,且體內某種蛋白質「Kiss peptin」含量也較高。

林世航營養師表示,塑化劑問題無所不在,從飲料包材,餐具等等可能都有。林世航營養師建議,在生活中減少塑膠產品的使用,也要改變使用塑膠產品的習慣,認清楚標示和可用溫度範圍,像是拿不耐熱的塑膠杯、塑膠袋裝熱飲都是不適宜的,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可減少對後代子孫的危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