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孕產百科> 產後照護> 「媽媽這個角色從來就不會一次到位!」正視一些不完美,別讓產後憂鬱找上身

「媽媽這個角色從來就不會一次到位!」正視一些不完美,別讓產後憂鬱找上身

照顧剛出生的嫩嬰常讓許多媽媽手忙腳亂,除了育兒外,家事、工作各種事情不斷壓在媽媽身上,產後憂鬱也就悄悄找上門了。
寶寶哭,新手媽媽也跟著哭,在開心迎接新生兒時,卻常看到親子哭成一團的窘境,國外研究發現,超過五成女性自覺有產後情緒症狀,其中五分之一並未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專家建議,另一半及家人應該主動關心,分擔照顧責任。



五到八成產後媽媽陷入情緒低落,產後憂鬱其實離你很近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李昱表示,生產後因為雌激素降低,以及一時之間無法適應角色的改變、忙於照顧嬰孩,大部分都會情緒低落,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成產後憂鬱症。
臨床觀察,五到八成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心情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但仍能照顧小孩。不過,約兩成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超過兩週持續性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孩。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結果,研究人員研究211名22至45歲婦女生產後三年內情況狀況,測量工具為感知治療障礙量表、孕產婦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焦慮和壓力量表等。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試者呈現產後情緒症狀,但其中五分之一卻未能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件極度困難的事。李昱建議產後憂鬱的媽媽,不要苛責自己,想想寶寶可愛的地方,多與先生與家人陳述內心的痛苦。大部分產後憂鬱媽媽在得到家人支持後,就能度過難關,若仍有憂鬱,甚至出現想不開的念頭,就應立即去身心科門診尋求協助,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當媽媽從來就不會一次到位,不用太完美也沒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傳統社會文化認為媽媽就必須照顧好寶寶,只要孩子哭鬧、身體不適,就會認為媽媽失職,沒有盡到母親該有責任。(推薦文章:不要逃避低潮,媽媽也可以擁有負能量.母愛不需內建,因為每個人都會是最適合孩子的媽媽!
葉雅馨說,「當媽媽從來就不會是一次到位」,自己不需要太完美,也不用全盤接受旁人、長輩的意見,至於網路育嬰寶典也不能盡信,但可以加入新手媽媽網站或群組,分享類似的經驗,或尋求支持。為了減輕壓力,懷孕時期就應準備新生兒所需物品,並詳列可以提供支援的人力,例如,另一半、保母、可短暫替手的長輩,此外,多想想寶寶有多可愛,只要內心充滿喜悅,就能增強育兒壓力的耐受度。



4方法幫助產後媽媽擺脫憂鬱情緒

1.同理對方

產後憂鬱的媽媽極度需要被「同理」,當媽媽鼓起勇氣分享煩惱,家人或朋友應試著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以媽媽乳腺阻塞作為例子,剖析同理、同情及指責三個常見回應的差異。

(1)同理: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感到很著急,不舒服又擔心寶寶餓到了。

(2)同情:好可憐喔。

(3)指責:醫生不是有跟妳說塞奶時該怎麼做嗎?妳就是不照做才會發生這種事。

幫忙媽媽講出說不出口的感覺,就是最基本的同理技巧,很多時候藉由同理媽媽的感受,就能讓對方感到滿滿的支持。產後憂鬱媽媽聽到同情的話語心裡不會感到較舒坦,而被指責更會讓媽媽感到自責,藉由陪伴與同理,才能更貼近產後憂鬱者的心。

2.擔任傾聽者而非指導者
當他人分享自己的難過、憂愁,我們有時會不小心落入「指導者」的角色,給予對方建議,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只和跟產後憂鬱的媽媽說一些加油打氣的話語,例如:「想開點」、「放輕鬆」、「振作點」,但這些話語無助於安慰產婦,反而容易間接形成「指責」,加重壓力。有產後憂鬱的媽媽不缺乏指導,而最需要傾聽與陪伴,只要聆聽對方抒發情緒,陪伴在身旁,就能給予良好的心靈慰藉。

3.不要只關注寶寶

當媽媽經歷完辛苦的生產歷程,親朋好友來拜訪,焦點卻全在新生兒身上,自然會感受不佳。因此,家人、朋友可多主動給予一些關心,肯定其付出,多給予媽媽精神上的支持。

4.陪伴媽媽就醫
社會仍對於產後憂鬱抱持許多偏見、誤解,難免會使媽媽對於就醫治療感到彆扭,建議家人、朋友應主動陪同就醫,除了能幫忙注意醫師所叮嚀的事項,也能給予媽媽安全感,陪伴度過產後憂鬱的難關。社會上也有很多心理資源及實質資助可以運用,媽媽必要時可以詢問當地衛生局或社會局以獲得協助。

(推薦文章:別忽視產後憂鬱!老公加班到凌晨4點,高學歷媽媽抱5月嬰跳樓亡,老公痛哭:我只要我女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