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幼兒照顧> 如何降低分離焦慮 ,專家這麼建議,讓寶寶不再是黏人的愛哭鬼

如何降低分離焦慮 ,專家這麼建議,讓寶寶不再是黏人的愛哭鬼

你家寶寶黏人愛哭,只要大人離開一下,就哭著找人、討抱抱嗎?專家指出,每個小朋友都有分離焦慮,1、2歲時最嚴重,建議家長從小與寶寶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瞭解孩子傳遞的訊息,適時給予回饋,否則稍長至幼稚園、小學唸書時,可能天天上演「十八相送」戲碼。


3歲半的君君就是典型分離焦慮的小朋友,念幼稚園之前,天天黏著媽媽,不管那邊都要跟著,最近念幼稚園幼幼班,每天早上爸爸媽媽陪著至園區,離去時,他拉著父母衣角放聲大哭,就算老師抱他進教室,陪著玩遊戲,還是一樣哭著。

原以為「十八相送」戲碼,只會演出1、2天,沒想到卻持續1個多月,讓爸媽相當頭痛,最後在朋友建議下,至醫院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尋求協助。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許芳綺指出,寶寶在滿6個月時,逐漸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這是一種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此時,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或是大人一離開視線,就會放聲大哭,生氣、焦慮,再見面時,就顯得特別雀躍。

許芳綺心理師說,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如果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原因可能是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等。 ( 推薦文章:寶寶好黏人!如何克服嬰幼兒分離焦慮? )

許芳綺心理師指出,每個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從6個月大時,就會出現分離焦慮,14至24個月達到了最高峰,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部分孩子則是到3歲多,甚至念小學,才出現分離焦慮。



有著嚴重分離焦慮的小朋友,跟父母分離時,非常焦慮,這種情緒甚至持續到再度見到父母時,仍無法緩解,嚴重者甚至變成身心醫學科的常見疾病--「分離焦慮症」。 ( 推薦文章: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專家建議從躲貓貓遊戲開始)

許芳綺心理師強調,家長如果能夠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讓孩子對爸媽擁有足夠的信任感,就可降低分離焦慮。主要作法在於父母正確解讀嬰兒傳遞的訊息,並給予正確回饋。

舉例來說,照顧者首先從嬰兒行為了解孩子想要表達什麼?像是寶寶哭泣時,可以是餓了、尿布濕了,或是單純只是想要有人陪,如果家長適時給予擁抱和安撫,就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如果孩子入學、換了新環境,4個星期後,仍依舊無法適應環境,情緒緊張焦慮,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家長就應陪同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如果能夠掌握治療黃金期,6歲之前接受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就能重新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不再是黏人的愛哭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