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手足爭寵怎麼辦?別擔心!接住孩子的嫉妒情緒,讓他們感到被愛和安全,常見4狀況處理建議 ,化解大寶對弟妹的敵意這麼做 !

手足爭寵怎麼辦?別擔心!接住孩子的嫉妒情緒,讓他們感到被愛和安全,常見4狀況處理建議 ,化解大寶對弟妹的敵意這麼做 !

父母決定生兩個以上的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彼此有個伴,不過,手足是否能夠相親相愛,不會為了爭取父母的寵愛,而出現令人頭痛的行為,往往取決父母用何種態度對待孩子並處理手足間的大小問題了。由於手足關係是未來人際關係的縮影,該怎麼讓手足建立和諧的關係,是父母不能輕忽的教養課題。

文章目錄

父母決定生兩個以上的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彼此有個伴,不過,手足是否能夠相親相愛,不會為了爭取父母的寵愛,而出現令人頭痛的行為,往往取決父母用何種態度對待孩子並處理手足間的大小問題了。由於手足關係是未來人際關係的縮影,該怎麼讓手足建立和諧的關係,是父母不能輕忽的教養課題。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鄭郡佩表示,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可說是訓練溝通協調能力的最佳機會,特別是在爭執之後的妥協,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學習課題。

手足爭寵,父母不宜過早介入紛爭

手足爭寵

提醒,父母不宜過早介入手足間的紛爭,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然而,處理爭寵不當的話,也可能讓大的孩子有退化行為的表現,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懟,在心中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家庭有如社會互動的縮影,如果幼年時期未能在手足的互動中,獲得好的相處經驗,不只對未來的人際關係大有影響,對自身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鄭郡佩心理師指出,可從兩個視角來看:爭寵的過程中,若自己是看似不受寵的輸方,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定必然不夠正向;如果自己得寵的一方,很可能出現自我膨脹,覺得大家都要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依歸,不排除日後的路容易愈走愈偏。

手足爭寵有原因.引起關注與競爭公平

手足為何會爭寵?鄭郡佩心理師表示,「孩子想要引起關注,並競爭公平」。當手足的年齡都小時,比較在乎的是被關注,尤其出現了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時,父母的注意力難免聚焦在小寶寶身上,大一點的孩子瞬間出現被忽略的感受,於是小小的腦袋就想著「要怎麼做,爸爸媽媽才會注意到我」。

值得慶幸的是,愈來愈多生第二、三胎的父母,懂得重視大寶面對弟弟妹妹降臨所衍生的情緒,而願意花時間為孩子們提前「經營」手足之情,例如,以「肚子裡小寶寶」的名義,送禮給哥哥姊姊;或讓哥哥姊姊隔著肚皮跟弟弟妹妹說說話。

年齡大一點時,手足間的爭寵就不時為了「他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而彼此競爭,她說,「父母同時買數個物品,讓每個孩子都擁有,的確可以立即解決紛爭,卻非長久之計;建議進行策略調整,讓每個孩子輪流擁有新的物品,同時,需要費點口舌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面對手足爭寵,2情境與處理方式

舉凡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引起孩子們的爭執,誰都希望父母站在自己的這一方,責罵另一方的手足,該如何處理層出不窮的各式爭端,鄭郡佩心理師表示,就從「父母不在場,孩子告狀」與「親眼所見」兩大情境說明處理方式的異同之處,先說相異之處:

手足爭寵情境1:父母不在場,孩子來告狀→先讓孩子各自表述

孩子來告狀,一定都是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萬萬不能只聽信一方的說詞,而是讓孩子對事發當時的狀況各自表述,一是提供他們重新整理內容的機會,二是在「你來我往」的言詞間,有助釐清事情的原貌。

手足爭寵情境2:親眼所見→先觀察互動狀況,評估是否要介入

人在現場親眼所見並貿然介入兩方爭端,未必能讓孩子信服,反而喪失訓練溝通協調的機會。但有時即使是親眼所見,也未必能全盤掌握孩子當下的狀況,例如:兩個孩子玩著玩著,動起了手腳,可能是一時興起玩起了遊戲,也可能真的想打架,「父母不妨靜靜觀察,如果雙方只是輕微的身體接觸或碰撞,或許可以暫時不介入,等待後續發展再伺機而動;若明顯有造成傷害的危險發生,應立即介入,先將雙方隔離,以冷卻高漲的負面情緒」。

再來則是針對都要做的事加以說明,包括:「雙邊協調」與「換位思考加入同理訓練」:

雙邊協調

若孩子剛好是讀中班或大班的年紀,有一定的口語能力時,很適合以引導方式問「你覺得應該怎麼樣?」讓互相爭執的雙方輪流表明自己的想法,「一方說,另一方要專心聽,這是『尊重』,也是對孩子進行初階的社會禮儀訓練」。

鄭郡佩心理師表示,父母要在兩方說詞中找出「彼此可接受的狀態」,若未能有共識,就介入更深,直到雙方都能有所共識。過程中,孩子找到各自願意妥協的點,不妨適時予以讚賞,否則必須再進一步引導,,引導孩子從聆聽對方說法的過程中,說出自己可以接受及無法接受的地方,進而學習折衷妥協,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也讓事件能落幕,避免過分糾結在某一點。

換位思考以進行同理訓練

除了讓孩子各自表達想法外,也請他們換位思考,想想「如果你是他,會怎麼做?」或「他這麼說,可是沒有做到,你覺得要怎樣才好?」透過換位思考,進行同理心訓練,「同理對方當下狀況的心情,若能將對方的情緒描述出來,其實也是幫助了解自我的方式之一」。

隨心智成熟減少爭寵行為

父母養一個孩子很累,養兩個以上更不必說了,每天光是處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就耗去不少心力,還要處理孩子間不斷發生的爭端,的確是讓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倍感辛苦,不過,父母所有努力都會有回報的,鄭郡佩心理師引用成功大學行為科學所郭乃文教授名言,「大腦不會做它不會的事」,一次又一次的爭寵好像練習,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建立了與父母、手足的互動模式,之後,會「類化」,面對其他類似的狀況時,清楚知道怎麼做是恰當的做法。比起獨生子女,有手足的孩子多了這些練習機會,累積多一點的互動經驗,也算得上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她說,手足的爭寵行為多在讀幼兒園的年紀發生,國小中年級之後,會隨著心智能力的日益成熟,加上在學校的時間較多,也必須與不同個性的同學磨合,在人際關係上增加了不少訓練,掌握的技巧更多,回到家中,更懂得如何與手足相處,有助減少爭寵行為的發生。

手足爭寵,常見4狀況處理建議

手足爭寵

處理手足爭寵,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怎樣做,才能兼顧大小的需求,不讓孩子產生「父母偏心」的誤解,針對以下4狀況,鄭郡佩心理師提出建議:

手足爭寵狀況1:總要求大的讓小的

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父母說「你比較大,要讓小的才對」,鄭郡佩心理師指出,「總是要求大的讓小的,大的很容易讓出火來,因而有行為退化的表現」。

她以在家陪姪兒姪女玩的狀況為例,都會對孩子強調「一起玩」的概念,如果小的先拿到玩具,她就會說「你先玩,玩多久,再來換誰玩?大家要一起玩……」以明確的外在環境線索做為孩子一起玩的遊戲規則。

鄭郡佩心理師強調,「不一定都是要大的讓小的,或是總要求某一方讓」,由於小的注意力容易被轉移,當大小孩爭著玩同一個玩具時,父母不妨先用其他玩具吸引小的,並對大的說,「這個玩具先讓你玩,玩10分鐘後再換弟弟妹妹玩」。此外,不妨在這段時間陪伴小的,幫助注意力轉移的更徹底。以這樣變通的做法,對於兩邊而言,都沒有被剝奪的感覺,就不會心生委屈。

手足爭寵狀況2:小寶出生後,大寶行為退化

鄭郡佩心理師在臨床評估個案時,的確有「小寶出生後,大寶的某些行為與小寶一樣」的案例,而大人也坦承真的有忽略大寶……她說,「行為退化的狀況常見發生在3、4歲的孩子身上」,然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已具有相當的生活自理能力與技巧,建議父母透過訓練孩子幫忙做一些事,如:拿尿布、丟尿布等,讓大寶從中受到注意並得到讚美肯定。

父母不妨事先對大寶預告,「小寶寶要出來了,媽媽需要多一點時間照顧小寶寶,請你幫幫我,我們一起來照顧小寶寶……」,讓大寶意識到自己是被父母賦予任務的小幫手,而不是那個被忽略的可憐小孩。

鄭郡佩心理師提醒,父母會多花時間照顧小的,是無可避免的狀況,不過,「仍要適時抽一點時間與大寶單獨相處,讓大寶清楚知道,『就算多了小寶,我們還是一樣愛你的』」。

手足爭寵狀況3:看到大寶「欺負」小寶

當家中迎來二寶時,對於大寶總是有更多的衝擊,原本父母都圍著自己轉,但二寶加入後,父母照顧自己的時間少了很多,似乎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的關心……逮到父母不在的機會,不免出現偷偷捏小寶的行為,若父母看到時,多半直接以帶有責備語氣地說:「你不要這樣弄妹妹」,鄭郡佩心理師建議,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還不錯的話,可用選項式的問法:「你是想跟妹妹玩?還是……」,以釐清什麼原因讓大寶做出捏小寶的舉動。

她說,「愈是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孩子愈容易再來一下,不如先了解原因,也容易找出解決辦法」。當然,如果小寶哭了,需要先安撫,就先安撫小寶,之後,再平心靜氣問大寶「為何要這樣做」。

手足爭寵狀況4:自己好像有特別偏心某一個孩子

父母多會強調自己是公平對待每個孩子,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然而,卻也不能否認有時又會比較偏好某一個孩子,畢竟「五根手指總是有長有短」,雖然這樣的偏心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心是敏銳的,總能從細微處感受到父母對待自己和其他兄弟姊妹的不同。

鄭郡佩心理師提醒,「如果父母本身自覺對孩子的喜歡或重視有所差別時,請用更多的愛與關心補足那個不受重視的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都是愛你的』;又或者是難免將孩子的表現比較,也請父母趕快想想那個被比下去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勢表現」,孩子的表本來就存在差異,各有各的優勢表現,多看孩子好的那一面,適時給予讚美,避免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眼神。

手足爭寵怎麼辦?「4不」建議

為避免讓手足爭寵,健康吉美心理中心主任暨北市聯合醫院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駐診心理師陳恩誠提出以下「4不」建議:

手足爭寵「4不」建議1:不強加責任與壓力給孩子

手足爭寵

準備再生一胎時,不少父母習慣對大寶說「幫妳生一個弟弟或妹妹」,他認為此種說法不佳,容易營造出競爭的意味,不妨改以「想讓你多一個朋友來作伴,希望你們能夠相處愉快,但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個性,讓大寶認知未來將要歷經的是學習怎麼相處的過程,而不是來與自己爭奪父母的競爭者」。    

同時,也不要賦予大寶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每個孩子都要各自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大的要照顧小的,或有能力的要照顧沒能力的,否則沒能力的孩子依賴成性,有能力的孩子就得承擔更多的責任」。當然,父母可以換個方式說「你可以幫爸媽一個忙嗎?」讓大寶覺得自己有能力接受父母的請託,更有意願成為父母照顧小寶的好幫手。

手足爭寵「4不」建議2:不輕易責備大寶做事不當

沒有人願意「好心被雷親」,孩子也一樣。對於大寶而言,覺得最委屈的事是:明明出自好心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卻因為能力不足、技巧不夠,讓弟弟妹妹覺得不舒服而哭鬧,不少父母以為大寶故意吵醒或弄痛弟妹而予以責備,這會讓大寶感到挫折,幾次下來,必然不再想主動幫任何忙。

陳恩誠心理師指出,「先花點時間了解大寶的出發點,給他表明做事的動機,然後,教他做事的技巧,如怎麼抱才不會讓小寶不舒服,甚至用合作方式讓他幫忙完成某件事,如換尿布,大寶可負責把尿布丟進垃圾桶,讓他從參與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更願意幫忙父母照顧小寶」。

手足爭寵「4不」建議3:不急於處理手足間的衝突

手足一旦有所爭吵,不免立刻向父母告狀,基於想快速弭平紛爭以圖耳根子清淨,父母往往過於及時處理介入,但並未釐清狀況,即以個人認知斷定誰是誰非,最常見就是認為一定是「大寶欺負小寶」,使得被罵的總是大寶,被罵久了,大寶必然會從心底拒絕弟妹、父母,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陳恩誠心理師表示,「當手足間有衝突,父母所要做的不是立即責備某個孩子,除非充分了解手足的互動狀況與衝突,不然應該先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找出問題癥結點,並學會技巧性地處理事情」。很多時候,因為父母處理事情的技巧有限,習慣用最直接的方式「滅火」,就是責備某個孩子,讓另一個看似委屈的孩子得到了安慰,不過,看似委屈的孩子未必真的委屈,被責備的孩子可能才是滿腹委屈。

陳恩誠心理師說,曾遇過一個哥哥出手打了妹妹,表面看來,哥哥打人不對,但深究原委後,原來是哥哥的反應比較慢,常常被妹妹欺負,有次被妹妹惹毛了才動手打妹妹。他建議,平常多觀察孩子互動的慣性,了解其相處模式,有的孩子會為多個玩伴而開心,有的卻會出現一些小動作,影響互動的品質,若是父母不察,可能就此埋下發生手足問題的引爆點,不可不慎。他補充,「被冤枉的孩子一定很難過,如果父母發現真相,請對孩子說聲『對不起』,讓委屈的心情得以平復」。

另外,讓衝突有個緩衝的空間也是處理方式之一,陳恩誠心理師舉例,哥哥喜歡的玩具被弟弟玩壞了,哥哥難過地跑去跟爸爸告狀,爸爸先花時間把玩具修好,讓哥哥有失而復得的喜悅,並藉機教弟弟要愛護玩具。當下處理事情的焦點不在責備誰弄壞玩具,而是以修好的玩具再次拉近兄弟倆的感情。

手足爭寵「4不」建議4:不否認偏心但求就事論事

陳恩誠心理師強調,「父母一定會對所偏好的孩子有私心,也不需要否認這個事實,但要注意處理子女間的問題時,是否用偏好處理而失了平衡?」否認自己偏心,只是逃避內心真正的問題,「認清偏好予以修正,才能就事論事處理,甚至不時提醒自己彌補因偏好可能產生的問題」。

親子相處常見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所偏好的孩子,什麼表現都值得稱讚,但與自己不對盤的孩子,可能動輒得咎,而影響親子關係,他表示,「學習看孩子的優點,對其優勢表現給予讚美鼓勵,讓孩子擁有自信,並鼓勵優勢不同的手足學習合作,而不是拿來互相比較」。

他補充,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如果自己跟孩子的關係真的無法很緊密時,建議可借助其他親人或乾爹乾媽的幫忙,當孩子有問題時,仍可從他所信賴的人身上獲得支持,而不致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排解手足爭寵Q&A,父母該如何做才對?

Q1:手足爭寵,大寶行為開始退化怎麼辦?

這時候大寶如果出現不吃飯、唱反調等行為出現時,父母不要責備,這時反而要多對大寶付出一些關愛,並且製造一些跟大寶單獨相處的時間,告知說明兩個都是爸媽的寶貝,都一樣疼愛,並不會只愛弟或妹妹,這樣孩子才能獲得適當的安全感。

Q2:手足爭寵自己犯錯,嫁禍給弟妹該怎麼辦?

其實小孩吵架時,很多爸媽都會先問:「是誰開始的?」但是吵架誰先開始的並不重要,因為事實上「誰先開始的」這個點,很難去定義。

所以,誰先開始的,並不需要去問小孩,然後爸媽也不要選邊站,也不要動不動就說:「你是哥哥(或姊姊),應該禮讓弟弟(或妹妹)。」這樣的話語切勿經常掛在嘴邊。而且記得一點,一定要將吵架的兩個孩子分開來,聽完他們各自的陳述,如此才能給予寶寶正確教養喔!

Q3:手足爭寵,可以怎麼做化解對弟妹的敵意?

這時候爸媽可以試著讓大寶充當小幫手,例如幫小寶換尿布時,請他幫忙拿尿布過來,然後稱讚他好棒,會一起陪媽媽照顧弟弟(或妹妹),讓大寶感覺自己像個小大人,讓他有參與感及成就感。

Q4:手足爭寵,大寶趁爸媽不在時,偷掐弟弟的身體怎麼辦?

可以暫時不要揭穿,先放在心上。等到私底下與大寶一對一獨處的時候,再以閒聊的方式詢問,比方說:「我發現弟弟身上有一個紅點喔,是不是你弄的呢?」因為小孩子不太會說謊,如果承認的話,接下來爸媽可以清楚告知大寶:「你這樣子是會弄痛弟弟喔!」然後提醒告誡他不能偷偷欺負妹妹或弟弟了。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盤點5個幸福手足組合,「一男一女就真的好嗎?」有了兩個哥哥陪長大,父母最頭痛的就是妹妹這一點

【蘇文清專欄】父母不在場的手足爭執該如何調解?善用6技巧化解手足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