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擔心「寶寶生長曲線」?落差兩個區間恐是異常,醫師叮嚀不要只看一次數據 ,體質偏瘦或遺傳因素都要一併考慮
文章目錄
媽媽們聚在一起,大多都會聊著有關孩子的各種生長狀況,常常會有媽媽說:「寶寶的體重落在百分之85。」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此說法的意思會變成有百分之85的寶寶都屬於體重偏重的狀態,正確說法應該為「寶寶的體重位於第85個百分位(也可寫成85th percentile)。」
這樣的數字從何而來?都參考《兒童健康手冊》其中的「生長曲線圖」。寶寶出生後,父母從醫療院所領到《兒童健康手冊》,其中有幾頁是男女有別的生長曲線圖,這可是了解孩子生長狀況的重要參考指標,值得父母花點時間認識。
生長曲線圖:寶寶生長過程中的參考指標
生長曲線圖(Growth Chart)是兒科醫師在評估嬰幼兒健康與發育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測量一大群健康嬰兒生長過程的統計結果。成長曲線是一張「身高體重與年齡」的對照圖,依據大量健康兒童的統計數據製作,標示出:
-
第3、第15、第50、第85、第97百分位(percentile)
-
嬰幼兒的身高、體重、頭圍會依年齡畫在對應位置
生長曲線圖怎麼訂定出來的?
生長曲線的建立,仰賴龐大的資料收集與統計建模。不同國家會根據自己的族群特性訂定適用的生長曲線,常見的版本包括:
-
WHO(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成長曲線
-
資料來自於世界多國(如巴西、印度、挪威、美國等)生長條件良好、無疾病、純母乳哺育的兒童。
-
適合用於出生至5歲,強調「最佳生長」標準(ideal growth)。
-
-
CDC(美國疾病管制局)成長曲線
-
建構於1970至1990年代的美國兒童資料,反映真實世界常態分布。
-
通常用於2歲以上至20歲的孩子,強調「實際生長狀況」。
-
-
台灣本土版生長曲線(例如健保局版、台大版、衛福部版)
-
根據台灣兒童的身高體重資料統計而來,能更貼近台灣族群的平均成長狀況。
-
統計方法:百分位數 vs Z-score
資料蒐集後,經過統計建模,會轉換為以下指標:
1. 百分位數(Percentile)
-
將所有兒童的身高/體重數據依大小排列
-
例如:第50百分位表示這個孩子身高是100個同齡同性別孩子中排名第50,也就是「中間值」。
-
常見的參考線包括:
-
P3(第3百分位)→ 較低端(臨界值)
-
P15、P50、P85、P97
-
2. Z-score(標準差)
-
評估與平均值相差多少個「標準差」
-
對評估極端值(過高或過低)更敏感
-
WHO版本常用Z-score來表達生長是否異常(如<-2 SD為生長遲緩)
怎麼使用?
-
按月齡、性別使用對應的曲線圖(例如:男嬰1歲,用1歲男嬰圖)
-
標記寶寶的身高體重於圖上
-
觀察成長軌跡:
-
持續沿著同一條曲線前進:穩定健康
-
曲線突然下降或上升兩個百分位區段:可能異常,需進一步觀察
-
-
注意不同項目的整合觀察:體重持續偏低但身長正常,可能是熱量攝取不足;頭圍突然停滯,則要懷疑腦部發育問題。
由於這些數字採集自一大群嬰兒,因此,整個曲線由5條連續曲線組成(3rd、15th、50th、85th與97th),代表群組的變化,故有時並不能顯示成長上的個別差異,但可做為寶寶生長過程中的參考指標。從生長曲線圖的幾條線觀察走勢,可知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是變化最大的階段,線條走勢較陡;之後生長的速度變得比較慢,走勢趨緩,1歲後,線條更為平緩,但寶寶還是有在成長,但變化性沒有像出生前6個月那麼大。
寶寶出生後,必須定期為寶寶量頭圍、身高與體重,對照手冊上的生長曲線,即可掌握寶寶的生長狀況是否符合走勢,以及從中觀察是否有異常警訊。一般所說的「正常值」,是位於3%〜97%的範圍,若寶寶的生長曲線低於3%或高於97%,可能存在生長發育遲緩或生長過速的問題,這兩種情況都需要被關心。
這樣看生長曲線數值對嗎?
醫師解釋,生長曲線可當做是一種排名,依照文章一開始提到,如果寶寶的體重落在第85個百分位,可解釋成在100名同年齡的寶寶中,其體重大約排在第85名,而第50個百分位是個平均值,大多數的寶寶都落在這個數值內。
只要寶寶各方面的數值,落在第3到第97個百分位內,都屬於正常的範圍,若是出現在第3百分位以下或是第97百分位以上,才能算是「過輕」或是「過重」。
超過兩個區間可能是異常警訊
有些寶寶的生長曲線會突然的升高或是下降,多少也會影響父母情緒,擔心寶寶是不是吃不好、營養不夠等。一般來說,寶寶都會沿著自己的生長曲線成長,但若是上一次與下一次的測量結果改變幅度超過兩個曲線區間(例如從85th掉到15th),就可能是異常的警訊,必須多加留意並追蹤。
有時寶寶前後數值差距大也有可能是量錯,可能寶寶在測量時身體沒有挺直、一直亂動都有可能造成數值誤差,只要醫師發覺有異,就會做進一步的檢查。
定期觀察寶寶,善用健康檢查
剛出生的寶寶,爸媽可透過定期的檢查來觀察寶寶是否健康,配合疫苗注射的時間,在寶寶出生的0~2個月內、2~4個月內、4~10個月內各有一次健保給付的健康檢查(1歲內共3次),寶寶都有機會測量身高、體重及頭圍,還會有基本身體檢查。
醫師提醒,須在以上提到的時間點內安排做檢查,若是錯過或額外多做健康檢查,就須自行負擔費用,爸爸媽媽們可多加留意!
在意數值變化應保有平常心
「我的寶寶好像長得特別小隻!」、「我的寶寶體重一直沒有達標。」這些來自於爸媽的疑問,醫師們常常在門診中聽到,尤其是新手爸媽,因為沒有過育兒經驗,對於寶寶的成長狀況會更加緊張,也會很在意成長曲線上的數值變化,提醒家長不需要過於慌張及在意,其實透過家中的簡單工具,像是皮尺等,爸媽都能在家簡單的幫寶寶做檢測。
另外網路上也有相關紀錄系統,只要將數值輸入,程式就能畫出生長曲線,幫助父母來觀察寶寶的成長情況。假設不放心,還是能到醫院找專業醫師做診斷,並聽取醫師的專業意見,爸媽應保有平常心,寶寶營養均衡,就能快樂成長。
指標:身高、體重、頭圍
綜合身高、體重與頭圍等三項指標,可了解寶寶成長狀況,為何測量這三個項目呢?意義如下:
體重
寶寶的體重反應營養狀況,這也是觀察身體健康狀況最容易看到的指標。95%的足月新生兒體重在2.5~4.0公斤,而男寶寶平均體重會比女寶寶來得重一些。通常寶寶滿月的體重比出生時多1公斤,4個月大時為出生時的兩倍,滿1歲則為出生時的3倍,2歲約12公斤,之後,大約每年增加2~3公斤。
身高
隨著骨骼發育,身高亦有所改變。一般而言,95%的足月新生兒身高在45至55公分之間。出生起到滿6個月,平均每個月會長2.5公分,第7個月起到1歲,每個月平均長1.3公分,整體而言,滿1歲的身高約為出生時的1.5倍,然後,長高速度會變慢,不過,每年仍有一定的成長空間。2歲前,寶寶身長是躺著以皮尺量或使用較為準確的身高測量板測量;2歲後,則是量站立的高度,因此,在2歲時的生長曲線會有落差。
頭圍
足月的新生兒頭圍約33~35公分,2歲前,寶寶的腦神經仍在發展,但以第一年的成長速度最快,3歲時的腦容量已達成人大小。提醒家長,頭圍成長速度太快或太慢,可能是結構有異常,若頭圍大於97個百分位或小於3個百分位是有意義的異常,應積極就醫檢查。
頭圍(Head Circumference)指的是寶寶頭部周長,是評估腦部發育與整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因為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後快速成長,頭圍變化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神經系統問題,如腦積水、腦發育遲緩或某些染色體異常。
怎麼測量頭圍?
-
工具:使用軟性皮尺。
-
位置:繞過寶寶的眉毛上緣(眉弓)、耳朵上方,繞到後腦最突出的位置(枕骨)。
-
技巧:皮尺要貼合皮膚但不要壓迫頭部,測量時寶寶需盡量保持安靜,避免哭鬧影響準確性。
-
頻率:出生後到滿1歲前,每次健康檢查都要測量;尤其是前6個月,因為成長速度最快。
正常頭圍成長趨勢
-
新生兒:平均頭圍約 33~35 公分
-
滿3個月:約 40~42 公分
-
滿6個月:約 43~44 公分
-
滿1歲:約 46~47 公分
頭圍會隨著年齡穩定增加,但成長曲線(百分位數)更重要。兒科門診會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或當地標準生長曲線作追蹤。
頭圍異常?什麼情況需要警覺?
-
頭圍異常偏小(小頭症)
-
頭圍低於同齡嬰兒第3百分位
-
可能與遺傳、感染(如先天性病毒感染)、腦部發育異常有關
-
-
頭圍異常偏大(巨頭症)
-
頭圍超過第97百分位
-
需排除腦積水、顱內腫瘤或遺傳性疾病的可能
-
-
頭圍成長速度異常
-
短時間內頭圍快速增大或增小
-
常見於腦壓異常變化,如腦內出血或腦積水
-
提醒家長,單次偏高或偏低不代表異常,追蹤變化趨勢最重要。不要自行在家頻繁測量、焦慮解讀,應交由兒科專業評估。早期發現異常,早期介入療育,有機會大幅改善寶寶的發展潛能。
若發現「成長偏慢」怎麼辦?
許多家長發現寶寶的體重或身高「低於同齡孩子」就會很焦慮。但這邊請記得:
不要只看一次數據
寶寶可能剛好生病、食慾下降、或量測不準。關鍵是是否連續追蹤都有偏離。
是否是體質偏瘦或遺傳因素?
若父母本身身材嬌小,孩子的成長百分位也可能自然落在第3至15之間,屬於「健康的小隻馬」,並不一定有問題。
進一步評估是否有以下狀況
-
飲食攝取不足(挑食、奶量不足)
-
消化吸收異常(吐奶、腹瀉、腸胃疾病)
-
慢性疾病(氣喘、心臟病、貧血等)
-
荷爾蒙或內分泌問題(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
-
情緒壓力或照顧環境不良(也會造成「心因性生長遲緩」)

什麼是心因性生長遲緩?
「心因性生長遲緩」(Psychosocial Dwarfism 或 Psychosocial Growth Retardation)是一種因為長期情緒壓力、缺乏親密照顧或家庭環境不佳而導致的身高與體重生長遲緩,甚至伴隨發展遲緩的情況。
這種遲緩並非因為營養不良、器質性疾病、荷爾蒙異常所造成,而是來自寶寶在情緒、安全感與人際互動方面的匱乏。簡單說,這是一種「心碎會讓你長不大」的情況。
心因性生長遲緩常見於下列情況
-
被忽略的育兒照顧(例如:育嬰人員輪替頻繁、缺乏親密互動)
-
缺乏情感連結(例如:媽媽不與寶寶說話、擁抱、眼神接觸)
-
長期情緒壓力或虐待(肢體、語言或情緒虐待)
-
父母嚴重衝突、酗酒、精神疾病、監護疏忽等
-
長期住院、缺乏穩定依附對象
這些因素會影響到寶寶的大腦下視丘-腦下垂體軸,進而造成生長激素釋放抑制,也可能影響食慾、睡眠,讓孩子進一步攝取不足或吸收差。
臨床表現
以下是常見的臨床特徵:
-
身高明顯落後於年齡,但骨齡常與實際年齡相符或稍微落後
-
體重偏低,但營養攝取數據與生理檢查未必有明顯異常
-
頭圍通常正常,代表腦部基本發育尚可
-
情緒或行為異常:
-
社交退縮、不易與人互動
-
容易焦慮、退化行為(如不會說話、回到吃奶的模式)
-
對照顧者過度依賴或完全拒絕接觸
-
-
生活自理與語言發展明顯落後
如何診斷?
心因性生長遲緩的診斷往往是一個排除式的過程:
-
排除器質性疾病(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腸胃道疾病等):
-
抽血檢查、骨齡評估、荷爾蒙檢查等
-
-
詳細了解家庭與照顧情況:
-
是否缺乏固定照顧者?
-
是否存在家庭功能障礙、虐待或忽略?
-
-
觀察孩子與照顧者的互動:
-
是否缺乏眼神接觸、言語交流、親密感?
-
-
住院觀察(必要時):
-
有時安排短期住院,在良好照護環境下快速成長,是診斷關鍵依據之一。
-
若住院後明顯改善體重與身高,可強烈懷疑心因性因素。
-
治療與處理方式
治療的重點並不是「補生長激素」,而是回到根本──改善照顧環境與親子互動。
-
提供安全、穩定、溫暖的照顧環境
-
重新建立一位主要照顧者(Primary Caregiver)
-
積極擁抱、說話、玩耍,提升寶寶的情緒連結
-
-
介入家庭問題
-
社工、心理師或精神科團隊介入,協助父母學習育兒與情緒調適
-
-
必要時轉介安置或收養
-
若原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照顧,須考慮轉換環境
-
-
追蹤孩子的身心發展
-
包括語言、動作、情緒、行為,必要時提供早療資源
-
「愛,真的會讓孩子長大。」若孩子在成長上落後,請不要只看飲食和身高數據,寶寶需要的不只是奶和營養,而是穩定、安全、可預測的愛與關係。如果你擔心孩子成長異常,請勇敢尋求兒科醫師、社工與心理師的協助,因為每一個被忽略的孩子,背後都可能藏著需要被看見的訊號。
當懷疑孩子生長遲緩
生長遲緩(Growth Delay)是指兒童在生長過程中,其身高、體重或頭圍的成長速度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孩子的平均標準。這種遲緩可能是暫時性的,也可能是疾病或營養、心理等因素所導致的長期問題。
在醫學上,我們常參考「生長曲線圖」來評估孩子是否落在正常範圍內。若孩子的身高或體重低於第3百分位數(P3),或是原本穩定的生長曲線出現明顯下滑,會考慮生長遲緩的可能。
造成生長遲緩的常見原因
生長遲緩背後可能有非常多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心因性生長遲緩」,還可以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生理性或暫時性原因
-
家族性矮小(Familial Short Stature):爸媽本身身高較矮,孩子也有類似基因表現。
-
生長延遲型青春期(Constitutional Growth Delay):俗稱「晚熟型」小孩,雖然小時候比同齡人矮,但青春期時會迎頭趕上。
-
這類孩子通常是健康的,只是發育時間晚了一些。
2.營養不足
-
攝取量不足(挑食、進食困難)
-
消化吸收異常(乳糖不耐、腹瀉、腸病變)
-
熱量與營養素不均衡
3.慢性疾病
-
心臟病、腎臟病、肺病、腸胃道問題
-
代謝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
-
某些基因疾病(如唐氏症、透納氏症)
4.內分泌因素
-
生長激素缺乏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性腺功能異常(提早或延遲性發育)
如何評估生長遲緩?
除了量測與比較「生長曲線圖」,追蹤「身高、體重、頭圍」是否穩定在正常百分位數,出現「斜率變平」、「曲線掉線」,需進一步評估,還需要以下分析:
1.仔細詢問成長史與家庭背景
-
出生體重與身長
-
父母與兄弟姊妹的身高
-
飲食狀況、疾病史、發育狀況
-
有無慢性病或特殊狀況
2.進一步檢查
-
血液檢查(甲狀腺素、生長激素、腎肝功能)
-
骨齡X光(通常拍左手腕)
-
染色體與基因檢查(如必要)
-
內分泌科、營養科、胃腸科等轉診
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健康檢查與追蹤生長曲線,小兒健檢不是形式,能及早發現異常,醫師可協助解釋成長百分位與風險指標。除此之外,應該幫助孩子改善營養與生活習慣,擁有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並鼓勵運動、避免過度壓力或補品迷思。同時,關注孩子心理與親子互動,因為情緒、依附、安全感也會影響生長激素釋放,建立穩定生活環境與照顧品質,都是家長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