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兒科醫師陳俊仁這樣照顧兩個早產寶寶~平常心看待.不讓孩子感受父母的焦慮

兒科醫師陳俊仁這樣照顧兩個早產寶寶~平常心看待.不讓孩子感受父母的焦慮

接出生時只有巴掌大的早產兒回家自行照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就非一般人可想像!尤其是要同時照顧出生時是超低體重的雙胞胎早產兒,身為兒科醫師的爸爸,只能當仁不讓地一肩扛起「全職老爸」的擔子,照顧兩個寶貝女兒!


陳俊仁親子診所院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兼任主治醫師陳俊仁於2017年迎來兩個寶貝女兒,由於這對雙胞胎只在媽媽的肚子待了25週又5天,就提早來報到,兩個女娃都是不滿1,0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因此,從一出生就住進保溫箱,一直到體重超過2,000公克為止,終於結束將近兩個多月漫長的住院過程。

對早產兒的父母而言,出院才是挑戰的開始!面對兩個需要監視器、氧氣的孩子,不論是家中長輩或保母,根本沒人敢接手照顧,不過,基於爸爸是兒科醫師的身分,根本沒得閃躲的餘地,於是陳俊仁醫師特別請了兩週的特休假,當急先鋒摸清兩個寶貝女兒的狀況。

 

1打2的奶爸生涯不輕鬆

陳俊仁醫師坦言,當兒科醫師未必就會照顧小孩,「兒科醫師負責處理寶寶生病的問題,與生活照顧截然不同」。光是24小時貼身照顧兩個女兒,不只比上班累,「過去當住院醫師值班也沒這麼累,比當住院醫師on call 72小時更累!回想以前住院醫師的生活,需要從星期五早上7:30開始上班,一直要上到隔週星期一下午5:30才可以下班,雖然這麼長的上班時間,還是會利用空檔偷偷補眠」。

可是1打2的奶爸生涯完全不是值班生活所能相比,兩個女兒每隔3至4小時要喝一次奶,一個餵一頓就要花上半小時,另一個耗的時間更久,「好在不是兩個都厭奶,先把好餵的女兒餵飽,再全力餵食另外一個。餵完了,孩子睡了,自己也累癱了。瞇一下,再醒來,又到了餵奶時間,就這樣一直輪迴……奶爸真的不好當啊!還好自己是兒科醫師才敢帶」。

就這樣,自己帶了一個多月,女兒們的狀況也趨於穩定,「至少不會有呼吸急促的狀況,才讓保母接手」。接手的保母有近20年的保母資歷,先跟著陳俊仁醫師觀察他如何照顧孩子,覺得孩子的狀況滿穩定的,小歸小,可是不致有太複雜的狀況發生,就一口答應願意帶兩個孩子,讓陳俊仁醫師得以重返職場。

 


感染科醫師這樣避免感染

早產兒喝奶速度較慢,餵奶費時,其實還不是讓照顧者最感頭痛的事!最令照顧者擔心的事,莫過於早產兒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而生病,即使輕微的感染,都可能演變成嚴重的狀況,因此,不少早產兒的父母照顧時無不戰戰兢兢,就怕有什麼閃失而讓孩子感染病菌。對於本身專科領域就是兒童感染科的陳俊仁醫師來說,又是如何讓孩子免於受到感染的威脅呢?

他說:「的確與以往不同!過去,下班回家,先洗手再吃飯,如今,是先換下外出衣服,洗過澡後才抱小孩或餵小孩,如果時間不允許換衣服,甚至洗澡,會用乾淨的衣服(如同在醫院穿隔離衣)罩著,也一定會先洗把臉;洗手範圍也與過去有別,以前只洗手掌,後來擴大洗手範圍,只要有暴露在外的部分,都會用肥皂洗過,再抱孩子」。若是自覺有感冒症狀,則戴上口罩。

陳俊仁醫師表示,「確實洗手才是預防感染的有效方式」,他對許多父母習慣使用各式消毒噴霧,不只噴周圍的環境,也會狂噴孩子的雙手,有感而發地說,「並非所有病毒都可100%藉由這些抗菌消毒的噴霧所殺死,很多家長在可以洗手的環境不洗手,習慣用這些所謂的消毒噴劑來取代,其實是本末倒置」。

他補充,預防病菌除了洗手外,清洗衣物也很重要,因為細菌可能沾附在衣服上,所以,醫院的白袍送洗不只清洗,還會進行消毒的步驟。而他在家會使用添加殺菌的洗衣精清洗衣物,也會密集清洗洗衣機,清洗頻率約每隔兩週至1個月洗一次。

至於家中是否增加大掃除的頻率,「家中未必需要常常大掃除,由於孩子主要的活動空間在房間,做好清洗經常使用的物品更為重要,大約1週洗1次」。畢竟孩子正處於口欲期,很容易把拿到手上的物品塞進嘴巴,這是成長的必經歷程,因此,父母要為孩子把關的是,周遭可能拿到的物品不是容易嗆到的大小,這些物品必須經常清洗。

陳俊仁醫師認為,「很多家長對於兒童的照顧過於焦慮,一直覺得環境很髒,所以會一直消毒環境和寶寶的雙手,依我的臨床經驗來看,這樣的寶寶其實生病機率也沒有比較低喔!碰孩子前多洗手,才是最重要的預防病菌之道」。

 

奶瓶不只消毒.還要烘乾

陳俊仁醫師清潔奶瓶的方式是,除了先清洗乾淨,然後使用消毒鍋進行消毒。他所使用的奶瓶消毒鍋是兼具消毒與烘乾的機型,因為只消毒沒烘乾,潮濕的奶瓶易滋生細菌,烘乾後,奶瓶又能直接放在續放在消毒鍋內,不用煩惱奶瓶擺放的問題。

 


每一次感冒就如一場訓練

陳俊仁醫師說,一開始帶著監視器和氧氣瓶回家的女兒,當初自己也會擔心容易生病的問題。採訪時,問起孩子的健康狀況,若以矯齡計算,當時約滿11個月的女兒只有發燒過兩次,一次燒不高,但肺部原來就不太好的大女兒咳了比較久的時間;另一次則是高燒到39℃〜40℃。就算比起一般的足月兒,這樣的發燒次數其實真的不算什麼。「出院後,並沒有因其他感染疾病而住院,也算是慶幸了」。

他說,兩個女兒第一次被感染,是在保母家,但他不會以此苛責保母,「因為保母不可能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標準」。就因為是感染科醫師,他更了解經常性的小感冒是對身體免疫力的訓練,才不會碰到嚴重的疾病時,免疫系統完全無招架之力。

對於生病,早產兒的父母的確會比足月兒的父母有更多擔憂,總希望能幫孩子打造一個「無菌」的環境,使其免於生病。然而,陳俊仁醫師表示,「早產兒雖然脆弱,但照顧上並不需要過分焦慮,他們也是需要歷經免疫力訓練的過程。免疫力是一次又一次地訓練出來的,當病菌種類收集夠的時候,就有抵抗力了!」

他提醒父母,「若是父母照顧孩子一直懷有許多的擔心,小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將對成長有所影響。父母再怎麼用心照顧,不讓孩子生病,但孩子終究不可能一直活在溫室中」。

 


平常心照顧就好

提早到來的小生命,器官功能難免還未發育成熟,所以,早產兒還有一項特別的課題,需要父母費心,就是復健。陳俊仁醫師說,「兩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復健,而這復健不能只靠醫院的復健治療師,更要靠父母在家自己做,在環境中製造多一點的刺激,讓孩子有機會練習」。他說,家中有用圍欄圍出一方空間,做為姊妹倆的遊戲區,兩姊妹已知道必須合作才能「翻越圍牆」。

當然,夫妻倆也會不時抽空帶女兒外出晃晃,目前以國內為主,自行開車,方便移動。他說,若在戶外活動,一點也不會擔心,反而是人多擁擠的地方會刻意避免,畢竟置身這樣的環境中,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不適合雙胞胎女兒活動,如果真要逛百貨公司,會利用非假日時間以避開人潮。

隨著觀念的開通,愈來愈多父母會帶小小孩搭機出國旅遊,對此,陳俊仁醫師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小孩不宜太早帶出國玩,尤其是不滿6個月的小寶寶,「由於早產兒和小寶寶屬於『易感受族群(編按:對某疾病沒有免疫力,當暴露於該致病原時,就有罹病的危險性)』,染病的風險大於一般人,是因為常規疫苗尚未完成接種、免疫力也還不成熟,光是坐在如密閉空間的機艙一段時間,就是一種風險,更不要說旅遊當地是否正值某種疾病的流行期。再加上還不懂得保護自己、耳內壓力不平衡容易造成不適而哭鬧不休等問題,建議父母不要帶太小的孩子出國」。

照顧早產兒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比起一般早產兒的父母,身為兒科臨床醫師的陳俊仁醫師,似乎更懂得如何用平常心照顧這一對早產兒,連帶也讓原本有戒心的保母願意早早接手照顧。此番現身說法,希望同為早產兒的父母能釋放出戒慎恐懼的心理壓力,相信此舉可讓早產兒在更有安全感的狀態下,逐漸穩定成長!

 

孩子為何常生病?

陳俊仁醫師說,診間常見父母對於「孩子為何常生病」感到疑惑,他會詢問父母日常的照顧方式與衛生習慣,如果有需要改善之處,請父母配合。「3歲後,孩子常生病的狀況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為孩子大了,可以養成自己洗手的衛生習慣」,降低了「病從口入」的機會,無形中,也降低了生病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