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寶寶】犬貓疫苗安全接種的四大臨床建議,哪些動物屬於「疫苗副作用高風險族群」?
犬貓疫苗接種是日常醫療中最關鍵的預防措施之一,但隨著飼主對健康資訊的掌握更全面,副作用與安全性成為門診最常被詢問的議題。
無論是常規核心疫苗,或政府規定的狂犬病疫苗,醫療團隊需以科學數據與臨床經驗協助飼主理解:哪些反應屬正常生理現象?哪些則需立即送醫?本文以臨床獸醫觀點整理目前台灣最常見的疫苗反應類型、風險因子與安全施打原則,協助飼主建立正確的醫療判斷基礎。

犬貓疫苗副作用的主要分類
目前犬貓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可分為三大類:一般性反應、免疫相關過敏反應與局部組織反應。
1.一般性反應(最常見)
多於接種後12–48小時內出現,包括:
- 短暫精神沉靜
- 食慾下降
- 輕微體溫升高(通常不超過39.5°C)
- 接種部位酸痛。這類反應大多不需治療,即可自行恢復,屬於免疫系統啟動後的正常現象。
2.過敏性反應(不常見)
典型症狀包括:
- 臉部腫脹
- 搔癢、蕁麻疹
- 嘔吐、腹瀉
此屬第一型過敏反應,通常於接種後1小時內發生,需要抗組織胺或類固醇治療。
3.過敏性休克(極少見,需立即處置)
症狀包括:
- 呼吸急促
- 血壓下降
- 嚴重虛弱或昏倒
需立刻由獸醫急救,施打腎上腺素並進行輸液治療。其發生率極低,但屬於醫療人員最需警覺的情況。
4.局部組織反應或腫瘤(貓注射部位肉瘤,極罕見)
貓咪在注射疫苗後,局部可能出現纖維肉瘤(FISS),但機率遠低於千分之一。臨床原則為若注射處腫塊「3 個月未消失、超過 2 公分、持續增大」,須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寵物寶寶】犬貓打狂犬病疫苗有新規!忽略這件事,最高開罰15萬元!飼主喊冤,明明有打!

哪些動物屬於「疫苗副作用高風險族群」?
臨床上,我們會在施打前特別評估以下族群,獸醫師在施打前會進行問診、體檢,以降低任何可能風險。
-
體重極輕的小型犬(例如博美、吉娃娃)
易出現暫時性嗜睡、嘔吐等反應。 -
超過 10 歲的高齡犬貓
若有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會依健康狀況調整接種時機。 -
免疫系統受損的動物
如接受化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者,可能避免活性疫苗或延後施打。 -
過去曾經出現過敏反應者
通常會採分次注射、預先給予抗組織胺,或調整疫苗品牌。 -
體質敏感的個案(如特定貓種)
部分個案對 adjuvant(佐劑)較敏感,會選用無佐劑疫苗。
犬貓疫苗的安全性
台灣使用的犬貓疫苗皆需通過農委會(現農業部)獸醫藥品管理系統的審核,其安全性需符合動物用生物製劑標準,包含效力試驗、無菌試驗、毒性試驗等。
國際上主要指引來源:
- WSAVA(世界小動物獸醫協會)
- AAFP(美國貓科獸醫學會)
- AAHA(美國動物醫院協會)
三者共識包括:
- 疫苗帶來的公共衛生與個體防護價值遠高於罕見的副作用風險。
- 核心疫苗(犬瘟熱、犬小病毒、貓三合一)對室內動物仍具必要性。
- 鼓勵使用無佐劑疫苗以降低貓注射部位肉瘤風險。
- 提倡評估式接種(risk-based vaccination),而非一律每年施打所有疫苗。
此類指引已廣泛應用於台灣的臨床實務中。

犬貓疫苗施打後:飼主如何判斷症狀是否正常?
接種後 24 小時內,醫師通常建議飼主觀察:
正常現象
- 輕度嗜睡
- 食慾下降但仍願意進食
- 接種部位微微腫脹、疼痛
- 精神較安靜
需聯繫獸醫的情況
- 精神極差、持續不進食
- 持續嘔吐或腹瀉
- 臉腫、搔癢、紅疹
- 高燒(> 40°C)
需立即送醫(急症)
- 呼吸困難
- 虛脫、倒地
- 明顯蒼白
- 快速腫脹的腫塊
這些指標能協助飼主更快判斷是否需要醫療介入。
安全接種的四大臨床建議
為降低反應風險,獸醫院普遍遵循以下原則:
1. 接種前健康檢查不可省略
包含聽診、體溫、皮膚與鼓脹狀況,必要時評估血液檢查。
2. 避免在生病、發燒、腹瀉時接種
免疫反應不良,副作用風險也更高。
3. 高敏族群可採預防性用藥
例如預先給抗組織胺、選擇副作用較少的疫苗品牌。
4. 避免同一天施打多種疫苗
尤其是小型犬或體重偏低個案,可調整為分次接種,降低免疫負荷。
疫苗是犬貓最重要的預防醫學措施。副作用雖然可能發生,但多屬輕微且可自癒,真正需要緊急處置的案例比例極低。在完整的獸醫評估、適當的接種計畫與施打後的良好觀察下,疫苗的安全性相當高。臨床上,我們更重視評估每一隻動物的生活方式、年齡與疾病史,制定最合適的疫苗策略,使保護力與安全性取得最佳平衡。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養貓狗快看!2025全台「寵物補助」 金額、資格、期限懶人包
.【寵物寶寶】農場爸爸對動物們精神訓話的影片爆紅!今天不准咬孩子!驢子威利不爽表情惹網友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