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家庭料理> 立冬別急著亂食補!根據5大指標 先了解自己體質再挑對進補食材

立冬別急著亂食補!根據5大指標 先了解自己體質再挑對進補食材

隨著節氣剛邁入入冬,常聽人家說立冬最適合進補,但「食補」不是越「補」越好。首先先認識自己的體質,再挑對食材與補法,才能把冬季補養變成體內的「加分題」。

文章目錄

隨著立冬後午轉涼、人體轉入「冬藏節」律,如需進補宜依個人體質採「溫補、平補或涼補」拿捏,否則易上火或負擔,反倒適得其反。

為什麼大家立冬都談食補?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每年11月6日至8日),意喻冬季開始。而中醫強調「秋收冬藏」,此時順應時令固腎養陽、養精蓄銳最合宜,但值得一提的是,補法需根據每個人的體質選擇,例如手腳冰冷、畏寒等「陽虛」者較合溫補;若偏渴口乾、便幹的「陰虛」體質,則是猛然潤,則忌斷。

常見的食補如市售羊肉爐、薑母鴨多屬溫補,並非人人皆適,而更先以體質為依據、採平和食補,如選擇四神湯等則較安全。

指標一氣虛體質:先「補氣健脾」,溫平補最關鍵

特徵

容易疲倦倦氣短、出汗多、聲音低、易感冒、恢復慢,舌淡或有齒痕,多為「元氣不足」的體質。

進補方向

以益氣健脾的「平補/溫平補」為主,建議烹調可用山藥、小米、南瓜入、馬鈴薯,藥膳常見黃芪菜如黃耆燉雞助衛氣固表,可避免過度耗氣的食物或過度勞累。另外日常可配合規律運動與早睡,則可提升脾肺之氣。 

指標二血虛體質:「養血潤燥」,搭配優質蛋白

特徵

臉色萎黃或蒼白、容易頭暈心慌、四肢麻、掉髮、易倦怠。

進補方向

以養血潤燥、健脾化源為主。飲食可多選中鐵與優質蛋白的瘦肉、蛋、黑木耳、紅棗等;藥膳思路可見當歸、熟地、川芎等「四物」類組合,但劑量與配伍仍應由中醫師辨證加減。在烹調中調配溫和辛香如薑片,可促進循環,但辛陰避免辛烈傷耗血。 

指標三陽虛體質:「溫補扶陽」,驅寒護腎

特徵

手腳冰冷、畏寒、臉色偏白、便溏水腫、夜尿偏多,屬於「能量不足」的類型。

進補方向

最適合溫補,可嘗試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十全類食譜,但需視個人狀態調整;食材任選羊肉、烏骨雞、黑芝麻、枸杞、山藥等,兼顧溫而不渴。但若不知不是陽虛而盲目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重溫之品,反而可能上火思維、口乾心煩。 

指標四陰虛體質:「養陰清潤」,忌辛辣燥熱

特徵

口乾嚥乾、手足心熱、夜間乾熱盜汗、便乾皮膚乾、舌紅少津。

進補方向

以滋陰生津、清補為主。飲食方面可多選黑芝麻、桑椹、百合、蓮子、銀耳、山藥、枸杞等,湯品應避免烈酒與大量薑辣,同時少熬夜、減少油炸與辛辣以護陰液。若誤用大溫大補,易見「火上加油」的口乾、心煩、失眠等。 

指標五痰濕體質:「化濕運脾」,少甜少冰、去油膩

特徵

身重困倦、腹腹脹悶、油膩不爽、痰多黏膩、舌苔厚膩,是台灣濕熱環境下常見的民眾體質。

進補方向

應以健脾化濕、清淡少油為原則。選擇平和主食,如地瓜、薯類、豆類、山藥與蔬菜菇類等,同時減少油炸甜飲與冰冷生冷食物;藥膳可依證加薏仁、茯苓、陳皮等。立冬時不宜大蕖高鹽的重調補鍋,去除「濕上加濕」。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孕期泡溫泉4大安全守則一定要知道!
孕媽咪、幼兒立冬進補,這幾個原則要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