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飲食> 「餐桌是飲食文化的縮影,飲食文化是教育的成果」學習日本「食育」5大概念 讓你帶孩子認識如何好好吃飯跟怎麼吃飯

「餐桌是飲食文化的縮影,飲食文化是教育的成果」學習日本「食育」5大概念 讓你帶孩子認識如何好好吃飯跟怎麼吃飯

從吃開始,學會生活的智慧!日本早在2005年就制定《食育基本法》,把「吃」視為國民教育的一環。政府、學校與家庭攜手,讓孩子在吃飯、煮飯、分享中,理解文化與身體的連結。以下將此精神粗分為5大概念,分別由從身、心、社會、體驗、文化環境五個層面全方位著手。讓爸媽知道「食育」從來沒有想像中困難,而是隨時能落實在你我日常生活之中。

文章目錄

有人說「餐桌,是孩子的第一間教室」,一頓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一場生活教育。日本的「食育」可以教我們,從每天的餐桌開始,讓孩子能學會尊重、感恩與生活的節奏。不只是台灣的孩子,我們大人更應該重新學習「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從法制化開始:讓「吃飯」變成教育行動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由農林水產省主導、跨部會合作推動,目的在改善營養失衡、肥胖與過瘦問題,也讓消失的地方飲食文化重現。2005年頒布的《食育基本法》奠定日本完整的食育推動基礎,目前每五年更新一次的「食育推進計畫」,從家庭到學校、社區到企業,全國共同推廣。例如校園午餐、在地農場體驗、親子料理活動,都成為孩子學會珍惜與選擇的機會。食育不只是健康政策,更是形塑人格與文化的生活教育。

身心健康與人格養成:吃出規律與自我照顧 

日本食育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懂得與身體對話。從營養均衡、定時用餐,到細嚼慢嚥與不浪費,這些看似小事,其實在建立孩子的身心界線。共食的時光更是品格養成的時刻。等人一起開動、用心感謝、用餐後清理,都是學習自律與尊重的練習。

當吃飯成為生活中的儀式,讓孩子在每日三餐中,慢慢學會溫柔與有節奏的生活方式。

感謝自然與食物生產者:一句「我開動了」的意義 

在日本,大家會在飯前說「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這句話代表的不只是禮貌,而是對食物與自然的感恩。從田間到餐桌,食育讓孩子親手體驗種菜、採收、烹飪,知道「食物不是理所當然存在」,這份感謝讓孩子在吃飯時多一份柔軟心,也懂得珍惜資源。當孩子能從一粒米、一片菜葉中看見人與土地的關係,那就是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尊重自主與地方特色:讓飲食回到生活裡 

日本的食育不是中央一套教材,而是依地方風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食文化。北海道學漁業,京都學和食,沖繩學熱帶作物等等,可以孩子透過味道認識土地。更重要的是,家庭與社區都參與其中,家長、農民、老師、餐飲業者一起行動,讓食育成為社區的共同語言。這種由下而上的教育方式,不只尊重自主,也讓「吃」重新回到日常的溫度。

體驗參與:從種到煮的學習:雙手觸摸食物的溫度 

日本推動孩子「做中學」,「親子共廚」更是常見。讓他們親手種菜、下廚、分餐、洗碗,孩子可以在過程中體會到食材的珍貴,也學會對勞動的尊重。研究發現,親手參與料理的孩子更願意嘗試新食物,也更願意和家人分享。

對爸媽而言,陪孩子一起備餐的過程,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透過這樣的互動,孩子從大人的身教中感受到愛與責任。

飲食文化與永續視野:吃得好,也要吃得長久 

食育的最後一步,是讓孩子知道「飲食」與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從選擇在地食材、減少浪費,到了解傳統節慶料理,都是文化與永續的體現。日本希望孩子懂得「吃飯」不只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對土地的回饋。當孩子學會珍惜每一口飯、尊重每一段文化,餐桌就成了他們理解世界最好的起點。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誰說減肥不能喝湯?掌握4秘訣讓你越喝越瘦,冬季湯品大魔王就是「它」

不是運動就會瘦!加入飲食才有用 , 少吃不吃根本做錯了,喝水的量也要足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