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心理治療師列出12個「應該停止對孩子做的事」,別以「感恩」為理由綁架孩子

心理治療師列出12個「應該停止對孩子做的事」,別以「感恩」為理由綁架孩子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兒童創傷治療師摩根·波梅爾斯(Morgan Pommells)近日在Instagram上分享一份引發熱議的清單,列出父母應該停止的12種行為。她指出,許多看似「日常」的管教方式,實際上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長期的情感創傷,影響成年後的人際與自我價值。

文章目錄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安全的養育。」兒童創傷治療師摩根近日在Instagram上分享父母應該停止的12種行為。並提出呼籲,為人父母的關鍵不在完美,而在覺察。

情緒失控,是家庭安全感的破口

波梅爾斯提醒,許多父母在下班後情緒緊繃,容易將壓力轉向孩子。她呼籲家長避免以下行為:

  1. 一下班就對孩子大吼大叫。
  2. 用冷戰懲罰家人。
  3. 用大聲或具威脅性的語氣叫醒孩子。

摩根提到,當孩子在高壓環境下長大,神經系統會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導致焦慮、過度防衛,甚至成年後仍難以信任他人。

親子教養

偏心、自責、拒絕道歉的父母

情感操控與偏愛同樣具破壞力。波梅爾斯指出,以下幾種互動最容易讓孩子自我懷疑:

  1. 明顯偏袒其中一位孩子。
  2. 當孩子表達難過時,轉而責怪自己(如:「看來我真是糟糕的媽媽」)。
  3. 以「我是家長」為由拒絕道歉。她強調,道歉不會削弱權威,反而教會孩子「責任」與「修復關係」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為什麼父母這麼努力,還是在教養路上屢屢挫敗?藏在「我是為你好」下的兩種無形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

親子教養

孩子不是家長的情緒出口

根據美國藥物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局的統計,三分之二的孩子在16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心理創傷。波梅爾斯表示,許多創傷並非源於重大事件,而是長期累積的小型壓迫:

  1. 讓全家為父母的壞情緒「如履薄冰」。
  2. 對另一半的錯誤視而不見,未保護孩子。
  3. 將孩子當成情緒依靠或傾訴對象。
  4. 因「世界不公平」而認為自己可以對孩子不公平。

親子教養

停止以「感恩」為理由綁架孩子

在最後兩點中,波梅爾斯特別提到心理界常見的家庭權力失衡。

  1. 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剝奪他們獨立的情緒與選擇。
  2. 要求孩子感激父母提供的生活。

她說:「養育是責任,不是交換。孩子不該因為活著就感到虧欠。」她同時強調,99.9%的父母都是出於好意,但若不覺察自己的情緒投射,善意也可能成為壓力。

波梅爾斯只要願意調整、學習,家庭氛圍就能改變。安全的親子關係,是培養孩子自尊、韌性與信任感的根基。正如她所言:「父母的任務不是讓孩子避免所有痛苦,而是讓他們知道,即使痛苦發生,也依然被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organ Pommells(@morganpommells)分享的貼文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這都是為你好!」孩子需要的到底是父母想要的,還是自己想要的?心理師教你這樣思考
對孩子吼叫的危害與性虐待或身體虐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