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地「陪讀班」成為家庭與學校的橋樑 !幫助弱勢家庭兒童課後陪跑
當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下課後成為空窗時,「陪讀班」填補了雙方的距離。它不只是補課,而是一座連結家庭、學校與社區的橋樑。
從陪伴起點開始 什麼是「陪讀班」?

「陪讀班」係指在學校下課或放學後,為國小或國中階段的孩童提供課業輔導、閱讀陪伴、情緒支持與安全照顧的課後服務場所。根據法律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的定義,雖非完全對應,但陪讀班屬於此類服務之延伸,也就是在校外時間提供學習與生活支援。
其成立的初衷在於,面對弱勢家庭孩童課後缺乏成人陪伴、資源匱乏、課後監督弱、易落入遊蕩或不良行為風險的情況下,陪讀班成為一個「有地方可以去、有大人陪、有學習可以做」的安全場域。
那麼為什麼需要陪讀班?其中原因包括,弱勢家庭父母可能因為工作繁忙、經濟壓力大、教育資源不足,無法全天陪伴孩子、教導功課;課後時間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若缺少陪伴與引導,可能暴露於監督不足、遊蕩或同儕負向影響的風險;陪讀班不僅提供課業輔導,更扮演情感陪伴、品格養成、家庭連結、社區資源替代的角色,彌補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裂縫。
譬如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的「幸福閱讀學習相伴」陪讀服務即指出,陪讀不同於純補習,是提供「陪伴與簡易作業指導」的服務。陪讀班在教育生態中,為弱勢孩童打造「下課後沒被放棄」的延伸支持系統,成為家庭、學校與社區三者之間的橋樑。
陪讀班服務內容大公開

課業輔導與監督完成作業
陪讀班通常安排有老師或志工,在孩子放學後協助其完成當日學校作業,解答基本疑義,並提供複習或預習機會。這種「有人在」感讓孩子安心,避免拖延或因無人督促而功課積累。如陪讀班老師每日協助孩子完成每天的功課,並練習克服各自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閱讀力、學習興趣培養與才藝活動
不只是解題,更側重提升孩子的閱讀習慣、學習興趣及探索潛能。陪讀班可能安排閱讀指導、書籍分享、才藝課程、職業體驗等。例如,基督教救助協會的「1919陪讀計畫」中就提及孩子透過烘焙、工藝、運動等職業體驗來發掘興趣與潛能。
品格教育與情緒、人際支持
陪讀班常以「陪伴」為核心,透過活動與輔導,幫助孩子建立正向思維、情緒調適、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如在「蒲公英希望學苑」陪讀班活動中,志工與孩子一起破冰遊戲、討論團隊合作,強調陪伴也讓志工被孩子的笑容所陪。
家庭與社區連結、安全照顧場所
陪讀班亦是一個讓家長安心、孩子安全的社區場域。對於工作繁忙或資源有限的家庭而言,孩子放學後可留在此處,有成人陪同、有餐點或點心、有安全環境。例如新北市圖書館陪讀服務中提到提供「幸福餐券」給弱勢學童,讓孩子在課後有餐點支持。
假期營隊、延伸學習活動
寒暑假或週末,陪讀班還可能舉辦營隊、戶外體驗、親子共學等延伸活動,讓孩子在課外時間也能學習、互動、拓展眼界。像1919陪讀計畫指出,每年固定舉辦戶外體驗、親子共學等延伸活動,讓孩子在課外時間也能學習、互動、拓展眼界。
在哪裡參與陪讀班?你也可以一起加入

目前在台灣,各縣市包括北部、中部、東部及偏鄉皆有陪讀班服務。例如在花蓮,社團法人中華飛揚關懷協會於花東地區設有三處陪讀據點,每月陪伴超過110位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兒少。又如基督教救助協會發起的「1919陪讀計畫」遍及全台,2025學年度已預計資助約233個陪讀班、超過千位弱勢兒少。
身為家長與家庭
若家中有國小或國中學生,且屬於經濟弱勢、單親、隔代教養、新住民或其他資源缺乏情境,可向所在地區社區關懷協會、教會、圖書館或學校查詢「陪讀班」服務。
身為志工、支持者
陪讀班常需要志工協助陪伴、課業輔導、才藝帶領、活動安排。可主動聯絡當地提供陪讀班的非營利組織,如協會或教會,表明願意投入陪讀或課後陪伴。
企業、捐款單位
許多陪讀班營運依賴捐款或企業支持,如「1919陪讀計畫」即有「每月 360 元捐款計畫」來支撐偏鄉陪讀。
學校、社區合作
學校可推薦資源缺乏的學生加入陪讀班,社區資源,如圖書館也提供免費陪讀服務。若想設立新的陪讀班,則可與地方政府社福或教育機構協商,共同設置。
參與陪讀班,不僅是孩子受益,同時可成為家庭與社區支持系統的一環。若有意向參與,建議先搜尋「所在地 + 陪讀班」或「陪讀班 + 社團法人」等關鍵字,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是作為有任何家庭狀況的家長,都能為孩子付出的事。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