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陌生人」不夠了!孩子要學的其實是判斷與感覺
課堂上,老師問小朋友:「你們覺得,誰是陌生人呢?」一陣沉默後,有孩子說:「沒見過的人。」另一個則反問:「那送包裹的叔叔呢?我見過他三次了。」
這樣的場景,正是我們在安全教育中常見的困境。
「打破『只有陌生人才危險』的觀念,非常重要,」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指出。從實務數據來看,不論性侵或身體暴力,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往往是「認識」的人。
一味強調防範陌生人,容易讓孩子誤以為「只要不是陌生人,就是安全的」,反而忽略熟人可能帶來的風險。過度放大「陌生人等於危險」,孩子也可能會對所有陌生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不敢與人互動。 
這樣觀念的轉變,也是國際安全教育的趨勢。例如美國與英國的兒童安全倡議已不再強調「陌生人等於危險」,而是聚焦在行為感受與風險應對力。
「家長說陌生人是從沒見過的人,那常來送包裹的人呢?見過幾次就不算陌生了嗎?」許雅荏提醒,所謂「陌生人」的界線非常模糊。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也補充,「孩子光判斷誰是陌生人,就已經卡住了。」
與其糾結「誰算陌生人」,不如把焦點放回「怎麼和他人互動」。孩子可以學著觀察:什麼樣的人可以多聊一點?什麼話題要有所保留?家長不妨分享自己的判斷依據,像「我跟那位阿姨比較常聊天,因為她讓我感覺自在,那位叔叔我不太熟,所以就只點頭打個招呼」。
危險感知力:讓孩子信任「怪怪的感覺」
看似簡單規則,也常出現盲點。例如「大人不該向孩子問路」是很常見的說法,但有時對方只是誤判孩子年齡,並非出於惡意。又像是,高大外向的孩子與瘦小敏感的孩子,面對同一情境,感受到的威脅程度截然不同。
這些都說明,規則不可能一體適用。駱郁芬提醒,「最根本的判斷標準,應該回到自己:在這個情境裡,我有沒有覺得怪怪的?」感覺不舒服,就是非常重要的警訊。
許雅荏也指出,與其一味強調外在危險,不如協助孩子信任自己的感受。像是「我覺得不舒服,不想你再靠近我了」,這樣的身體與心理反應,就是自我保護的起點。
歐美的兒童安全教育也正從「標準情境辨識」轉向,強調察覺異常感覺並採取行動。因為直覺比死背規則來得更快、更個人化,更能因應真實世界的多變情境。
能否察覺「哪裡怪怪的」,是孩子自我保護的關鍵。如果孩子能信任這份直覺,而不是壓抑或勉強接受,就更能守住自己的界線。
身體自主權不只關於觸碰,也包括心理界線。孩子是否願意靠近、互動,當下是否感到自在,所有內在訊號都值得被尊重。
許雅荏提醒,界線如同過敏原,「今天能接受,不代表每天都行。」天氣、身體狀況或心理壓力,都可能影響界線變化,孩子要學會認識並尊重每次的感受。 
日常經驗就是孩子的保護練習場
孩子面對突發情境,往往容易「當機」,駱郁芬認為,愣住是正常的反應。
即使大人也常因不好意思拒絕推銷而懊悔,從中學會下次如何應對。這些經驗與反思,就是行動判斷力的來源,「應對能力是累積來的,有了經驗與思考,下次自然會更冷靜穩定,」駱郁芬解釋。
孩子不可能突然學會應對風險。就像語言學習,不可能完全沒接觸,就講得一口流利英文。
許多家長因少子化特別謹慎,不敢讓孩子接觸任何風險,但過度保護卻剝奪了練習機會,許雅荏舉例,「如果從小過馬路都由大人牽著,孩子從沒學過觀察車流,要獨自上學時,怎麼可能突然會判斷?」
所謂「真實情境」,不是把孩子推入危險,而是讓他走進生活、逐步累積經驗。像是讓孩子在社區裡買東西、幫忙領包裹,這些日常小事,都能同時培養觀察力、社交技巧等認知能力,是建立自立與判斷能力的起點。
扮家家酒等象徵性遊戲,雖然有助於孩子模擬互動,是重要的社會化練習,但仍需逐步過渡到真實生活,才能累積實際應對經驗。
這些歷程,不只是學會怎麼做,更培養孩子的自信。「當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事情,面對潛在危險時,就不容易陷入無助,」許雅荏強調。
相反地,若只灌輸「外面很危險」、「陌生人會把你帶走」等訊息,不僅讓孩子過度焦慮,甚至不敢離開父母一步。
「恐懼教育的問題是,孩子會對什麼都不敢嘗試,」駱郁芬提醒。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我知道怎麼做」,讓孩子清楚自己有哪些行動選項。
例如,遇到大人想拉他走,雖然孩子力氣小,但可以大聲呼救、跑向店家求助。危機中有方法、有策略、有選擇,正是降低焦慮、建立安全感的關鍵。
從口訣到判斷:演練讓行動變成本能
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不是靠背誦策略口訣,而是透過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逐漸建立判斷與選擇依據。
駱郁芬強調,親子間的對話與討論至關重要,重點不在於讓孩子記住每條規則,而是理解行為背後的邏輯與意義。
為什麼走在路上要留意後方?為什麼進電梯讓別人先按?為什麼回家前要觀察周遭?這些日常習慣,都是風險評估與自我保護的反應。例如建議孩子進便利商店求助,是因為那裡有店員、有監視器,有可依賴的資源。
孩子不必死背應對方法,而是要理解哪些空間與行為有助於保護自己。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辨識所有潛在危險,但駱郁芬提醒,「不可能教會孩子掌握所有情況,也不能期待他們辨識出每一種風險。」
她比喻,「學自我保護就像學英文,重點不是背下所有對話,而是理解語法與概念,才能靈活應對。」
許雅荏則提醒,除了情境討論,實際演練同樣重要。
「突發狀況下,不只是孩子,大人也可能因壓力而僵住,」她舉例,就像地震防災強調「趴、掩、穩」,但從未演練,再熟的口訣也可能忘光。
若能讓孩子透過不斷練習建立起因應的身體記憶,在感覺到危險時,才能夠即時反應,例如「叫、跑、說」這樣簡單明確的原則:
-
叫
出來,引起注意
-
跑
開,知道往哪裡逃
-
說出來,清楚向可信任的大人說明發生什麼事
大人與孩子討論後,不妨演練一次,「我現在靠近你,你會怎麼做」,藉由角色扮演,讓策略從概念轉化為身體記憶,就像運動員透過反覆練習建立肌肉記憶,只要反應變成本能,關鍵時刻就能自我啟動保護機制。 
安全的地基,是穩定的信任關係
「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身邊有一位可信任的大人可以傾訴,」駱郁芬強調,這份信任,是自我保護最堅實的後盾。
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遇到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聊聊,我也會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互動,不僅拉近親子距離,也提供孩子判斷的參考依據。
許雅荏提醒,「要讓孩子知道,一旦遇到令人不安的事,只要說出口,就有機會被接住。」當孩子知道,就算做錯也能被接住,就會願意開口,而這正是避免陷入孤立與錯判的開始。
不過,這份支持的前提是:大人也要有心理餘裕。許雅荏提醒,若大人情緒焦躁、無法傾聽,就難以接住孩子。面對孩子提問,不必每次都急著給答案,有時候可以是「你等我一下,我想一想」。若感到難以應對,可與伴侶或家人討論,甚至開家庭會議,都是一起找出方向的方式。
駱郁芬也提醒,教孩子看待人際互動前,大人要先釐清「自己怎麼看這個世界」。有人主張保持善意、不預設惡意,也有人強調提高警覺、避免受傷。兩種態度都沒有對錯,但如果一邊鼓勵孩子要友善,一邊又不斷強調外界危險,孩子會無所適從,難以建立穩定的行動準則。
她強調,「家長必須知道,沒有任何方式能確保絕對安全,我們能做的,是提升孩子保護自己的可能性。」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
文/小心陌生人」不夠了!孩子要學的其實是判斷與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