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健康百寶箱> 你每天都可能接觸的6種「一級致癌物」!最強的肝癌致癌物是「它」

你每天都可能接觸的6種「一級致癌物」!最強的肝癌致癌物是「它」

WHO列出多種日常「一級致癌物」,包括黃麴毒素、苯、甲醛、多環芳香烴、乙醛與丙烯醯胺。這些物質分別潛藏於食物、空氣與建材中。醫師提醒,雖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飲食選擇與環境通風等行動,即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

文章目錄

許多家庭環境、食物烹調與生活習慣中,都藏有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的「一級致癌物」。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整理出六種最常見的日常致癌物質,提醒民眾致癌風險不在遠方,而是在餐桌、空氣,甚至是新家具的味道裡。

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藏在花生與堅果中的沉默殺手

黃麴毒素是自然界最強的肝癌致癌物之一,主要產生於受潮、發霉的花生、玉米及堅果。

研究指出,長期攝取可造成肝細胞基因突變,與B型肝炎病毒並列為肝癌的「雙重風險因子」。李思賢醫師直言:「我自己平常也不吃花生。」建議民眾選購有檢驗合格的堅果產品,保存時保持乾燥、避免長期曝曬,一旦聞到異味或發現斑點,務必丟棄。

致癌物

一級致癌物:苯與甲醛,現代城市的「無形毒氣」

苯主要來自香菸煙霧、汽機車廢氣、油漆與溶劑,是多項血液癌症的致病關鍵。長期吸入會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受損,提高白血病及淋巴癌風險。另一種常見的甲醛,則廣泛存在於新裝潢家具、建材、黏著劑與煙品中,被證實與鼻咽癌及白血病相關。

醫師建議,裝潢後應至少通風一至三個月,並選擇標示「低甲醛」或「無毒建材」產品。尤其是有嬰幼兒的家庭,更應避免在新裝潢環境中長時間停留。

成人吸入苯或甲醛後,肝臟與腎臟可以透過酵素代謝與排出,但嬰幼兒的酵素系統尚未完全發展,因此毒物在體內停留時間更長、濃度更高。

以苯為例,它在體內代謝會生成有害的苯氧化物與酚類中間物質,這些代謝物會干擾骨髓造血功能,導致白血球異常。嬰幼兒的骨髓細胞正處於快速分裂階段,受損風險遠高於成人。

新生兒與幼童每分鐘呼吸次數是成人的2到3倍,而他們的體重只有成人的1/5~1/10。換言之,以體重比例計算,嬰幼兒吸入的毒氣量更高。甲醛主要刺激呼吸道與黏膜組織,研究顯示,長期暴露在低濃度甲醛環境中,幼童更容易出現慢性咳嗽、氣喘、結膜炎等症狀,甚至影響肺部發育。

延伸閱讀:癌症專家警告:年齡下修,45歲以下罹癌增多!共同點竟然是這個原因

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與丙烯醯胺,高溫烹調的隱性危機

焦黑的烤肉香氣背後,其實藏著多環芳香烴(PAHs)這類強效致癌物,會增加肺癌與皮膚癌風險。李思賢提醒:「烤肉出現焦黑部位應立即丟棄。」同樣在高溫下產生的丙烯醯胺,也廣泛存在於炸薯條、餅乾與烤麵包中。它會損害神經並與腎癌、子宮內膜癌相關。

建議烹飪時採取低溫或氣炸方式,減少油炸時間,並避免讓食物「焦香變苦」。那一點點焦脆口感,可能是健康的代價。

致癌物 

一級致癌物:乙醛,酒與菸交織的「慢性毒」

乙醛是酒精代謝後的產物,也是香菸煙霧中的致癌成分之一。它與口腔癌、食道癌密切相關,尤其對「臉紅體質」的族群更具威脅,因其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導致乙醛無法有效分解,長期累積造成DNA損傷。醫師提醒:「喝酒臉紅不是酒量好,而是代謝差。」

建議民眾減少飲酒頻率,避免空腹飲酒與暴飲行為,同時遠離二手菸,因為乙醛與尼古丁結合後,其毒性會倍增。

這六種致癌物質看似零散,卻共同構築出「慢性暴露」的現代生活現象。人們往往無法完全隔絕毒素,但可以選擇更安全的替代方案:不吃焦黑食物、不在密閉空間抽菸、減少加工零食與酒精攝取。李思賢醫師強調:「健康不是一夜改變,而是每一個小選擇的累積。」當我們開始在日常中辨識風險、調整習慣,便是對抗癌症最溫柔且有效的防線。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我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為什麼還會得癌症?研究曝與3件事有關
一句「早點查就好了」太沉重!五大癌症免費檢查千萬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