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CPR大翻新!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兩指神功」走入歷史,改用單手或雙拇指急救更有效
根據長庚醫院統計,每年約有 36 名嬰幼兒到院前已失去呼吸心跳。面對這樣的緊急時刻,美國心臟協會(AHA)2025 年最新急救指引宣布,「兩指神功」正式走入歷史,改建議採「單手掌壓法」或「雙拇指環抱胸廓法」,實證顯示能更穩定按壓、顯著提升 CPR 成功率。
嬰兒CPR手法大翻新:「兩指神功」走入歷史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這次的更新可說是嬰幼兒急救史上重要的轉捩點。
過去幾十年來,教導嬰兒CPR時的經典畫面,就是施救者用兩根手指按壓嬰兒胸骨:

但2025版AHA指引明確指出,這個做法「不再被推薦」。
取而代之的兩種方法為:
-
單手掌壓法(Single-palm-heel method)
-
雙拇指環抱胸廓法(Two-thumb-encircling-hands method)
最新的模擬研究顯示,這兩種方法比傳統兩指法更容易達到足夠的按壓深度。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項前瞻性登錄研究發現,當施救者使用傳統兩指法時,「其所有胸部按壓部分均不符合 AHA 指引要求」。
這個驚人的數據,為淘汰舊方法提供了最強而有力的理由。吳昌騰提醒:「對於所有父母、保母和任何會接觸到嬰兒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最需要立即更新的救命知識。」

有人噎到急救SOP更新:先拍背、再推壓
看到有人噎到、無法呼吸時,許多人第一反應是立刻從後方環抱,準備施行「哈姆立克法」(腹部快速推壓)。
但最新指引改變了這個流程——順序錯了,救命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根據2025新版AHA指引,針對有意識的成人與兒童,若出現嚴重哽噎,標準程序是:
重複「5次背部拍擊」後,再進行「5次腹部快速推壓」的循環。

研究顯示,背部拍擊在清除異物上比腹部推壓更有效。更重要的是,這項更新創造了一個統一且易記的原則:「無論對象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兒,處理有意識的哽噎患者——永遠從背部拍擊開始!」
對於嬰兒,指引重申應採用「5次背部拍擊」加上「5次胸部推壓」的循環,切勿進行腹部推壓,以免造成內臟損傷。
更人性化的去顫建議:救命關頭,不一定要脫掉胸罩
新版AHA指引也關注到女性在急救時的社交尷尬問題。
過去教學常強調貼上AED(自動體外去顫器)電擊片前要「完全移除衣物」,以確保貼片接觸皮膚。但現實情況中,這個動作往往造成猶豫、拖延甚至放棄。
2025新指引提出更務實的建議:在為女性患者貼上AED時,只要確保貼片能直接貼在皮膚上,可調整胸罩位置,不一定要脫除衣物。
吳昌騰表示:「這項更新不只讓急救更人性化,也讓更多施救者能跨越心理障礙、在關鍵時刻真正出手。」
保母和爸媽必更新觀念,才能守住寶寶黃金搶救時間

根據長庚醫院數據,每年有數十名嬰幼兒因心跳停止、異物哽塞而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吳昌騰強調:「這不只是技術調整,而是觀念革新。」
家長、保母與第一線照護人員都應儘快更新急救課程,熟悉新手法與SOP,「因為每一次正確的按壓與拍擊,都是讓孩子再呼吸一次的機會。」
延伸閱讀
.孩子突然沒呼吸?醫教正確「兒童CPR操作步驟」 家長急救必學
.只要5分鐘,就會錯失孩子黃金急救時間,研究發現僅有10%家長會做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