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當孩子怕打針、怕黑,那不是不是「膽小」的象徵。家長的第一個任務是理解與共感!

當孩子怕打針、怕黑,那不是不是「膽小」的象徵。家長的第一個任務是理解與共感!

孩子常見的恐懼包括怕狗、怕針與怕黑,源自想像力旺盛與經驗不足。家長應接納理解,避免否定或強迫,並透過漸進式暴露與獎勵勇氣,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若恐懼影響生活,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讓孩子在愛與陪伴中學會真正的勇敢。

文章目錄

孩子是否對於特定的事物感到恐懼呢?這其實是成長過程中最真實的情緒信號。像是怕黑、怕狗、怕打針,這些大人認為的小事,若未被理解與引導,可能會逐漸發展成恐懼症。家長若能以同理與陪伴取代責備與否定,不僅能幫助孩子走出恐懼,更能讓他學會面對未知、培養內在的安全感與勇氣。

孩子的恐懼不是「膽小」的象徵

幾乎所有孩子都會經歷恐懼的階段——怕黑、怕狗、怕怪物、怕打針。這些情緒反應其實是腦部「杏仁核」對威脅的本能反應。

根據臨床心理學研究,3至6歲是恐懼最常出現的年齡階段,因為此時孩子的「想像力」急速發展,而「理性判斷」尚未成熟,他們無法分辨真實與幻想的界線。例如,夜裡的影子、電視劇裡的怪物,或路邊一聲突如其來的狗吠,都可能在腦中放大成災難性的畫面。

這些恐懼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隨著年齡與經驗的累積而逐漸減退,但若恐懼長期存在,並導致孩子出現迴避行為(如拒學、拒醫、拒睡),就有可能演變成「特定恐懼症」(Specific Phobia)。

心理專家提醒,恐懼本身不可怕,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恐懼影響了生活功能」——當孩子為了逃避打針而哭到無法就醫、為了怕黑而徹夜不眠,這都已超出正常範圍。

兒童恐懼

兒童常見恐懼:針頭與怪物

在心理門診中,最常見的恐懼症類型有「針頭恐懼症」與「恐怪症」。

針頭恐懼症(Trypanophobia)

幾乎每個孩子都不喜歡打針,但部分孩子會發展出極度焦慮與逃避的行為,這在臨床上被稱為「針頭恐懼症」。

根據兒童焦慮研究資料,約10%的孩子在5至6歲間出現此症狀。孩子可能在打針前就開始哭泣、出現心跳加快或暈眩。

若家長以威脅或強迫方式應對,反而會讓恐懼根深蒂固。幸運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與經驗正向化,這類恐懼通常在青春期後會減少。

恐怪症(Teraphobia)

這種恐懼源自孩子的想像世界。孩子會在夜晚害怕床底或衣櫃裡有怪物,不敢關燈、不敢獨睡。雖然聽起來天真,但對孩子而言卻是極為真實的恐懼體驗。

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孩子將無法理解的未知感投射成具體形象的結果。通常在學齡前至小學中年級最常見,若家長態度輕蔑或嘲笑孩子「幼稚」,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安全感,使恐懼延長存在。

延伸閱讀:「這有什麼好怕的!」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別強迫他勇敢,6原則引導孩子克服

兒童恐懼

理解與共感孩子的恐懼:家長的第一個任務

孩子的恐懼不該被視為「問題行為」,而是一種「情緒發展的信號」。家長若能以接納與理解的態度回應,便能讓恐懼自然消退。此外,避免說出「沒什麼好怕的」或「你這麼大還怕」等否定語。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羞恥或孤立,反而更難敞開心防。與其否認,不如用具體的行動陪伴,例如:「我們可以打開小夜燈,讓房間亮一點。」這些行為訊號比語言更能讓孩子安心。

循序漸進的暴露練習:讓孩子重新掌控恐懼

心理治療中處理恐懼最有效的方式,是「漸進式暴露治療」(Gradual Exposure)。這個概念也適用於家庭中。家長可以依孩子的耐受程度,分階段設計「安全的接觸經驗」。

以針頭恐懼,可以先透過繪本或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模擬打針的情境;同時讓孩子知道醫療行為的目的,是保護身體而非懲罰。

對害怕黑暗或怪物的孩子,家長可讓他參與「掌控儀式」,例如一起製作「怪物噴霧」(實際上只是芳香噴霧),或每晚例行「怪物巡檢」,這不僅增加趣味,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掌控權。當孩子能主動面對恐懼時,大腦便會重新建立「安全記憶」,恐懼自然減弱。

獎勵勇氣,讓恐懼轉化為自信

研究指出,正向強化是協助兒童克服恐懼的關鍵。當孩子展現勇敢行為,即使只是小進步——例如敢靠近狗一步、敢在燈微暗的房間待五分鐘——家長都應即時讚賞或給予小獎勵。這不僅讓孩子覺得努力被看見,也能讓「面對恐懼」與「被肯定」產生連結。

不過獎勵的重點不在物質,而在肯定孩子的勇氣。可說:「你今天真的很勇敢,雖然還是有點怕,但你做到了!」這樣的語言強化能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讓他更願意嘗試下一步。

兒童恐懼 

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孩子的恐懼持續超過六個月、影響學校生活或社交互動,甚至出現身體症狀(如心悸、頭暈、嘔吐),就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兒童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可透過「遊戲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等方式,協助孩子重建安全信念。

部分家長擔心就醫會讓孩子「被貼標籤」,但實際上,早期介入能防止恐懼擴散成廣泛性焦慮症或社交退縮。家長的態度決定治療成效——若父母展現接納與支持,孩子也會更容易建立改變的動力。

恐懼並不可恥,它是孩子學習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孩子透過恐懼學會辨識危險,也透過克服恐懼學會自信。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消除恐懼」,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恐懼」。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恐懼自然會在愛與安全的環境中慢慢縮小。最終,他們會發現:原來勇氣,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仍願意一步步前進。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勇敢和自信來自父母的陪伴》矽谷爸爸:培養孩子的勇氣,父親要負更多責任
孩子怕鬼,甚至影響生活作息、睡眠,心理師:讓孩子重拾掌控感,心理力量越強大快樂越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