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家也有機器人?智慧宅裡的新幸福想像
媽媽最常許願的一句話,大概就是:「可不可以幫我多生一雙手?」每天要顧小孩、煮飯、收玩具、擦桌子,還得一邊當裁判阻止兄妹打架。要是家裡真的有機器人,幫忙做家務、哄小孩,爸媽是不是就能輕鬆一點,多一點時間陪孩子玩?
今年夏天,在宜蘭德築宇宙總部的開幕派對裡,未來以一種親切又新鮮的方式降臨。九款來自和椿的機器人齊聚一堂,迎賓、清掃、配送、調酒、舞蹈,甚至還有一台長著貓耳朵、會撒嬌的互動機器人。那晚,孩子們追著機器人玩遊戲,爸媽則在一旁驚喜又好奇:如果這些科技真的走進家裡,生活會不會從此變得輕鬆一點?
(左:和椿行銷經理陳茂生;右:德築集團共同創辦人 Helen)
德築創辦人 Helen,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在現場看著孩子們與機器人互動,語氣裡帶著篤定又輕鬆的笑意:「未來,機器人就是爸媽的神隊友。」這句話說得簡單,卻正擊中所有爸媽的心。因為對父母來說,最奢侈的,不是多買一台家電或一件育兒神器,而是「能不能有人幫我空出時間」。
Helen和椿的行銷經理陳茂生,身為一個女兒的爸爸,也有同樣的感觸。他笑著說:「如果機器人能比老公更自動自發,媽媽們應該會快樂很多吧。」一句看似玩笑的話,卻道出無數家庭最真實的矛盾:夫妻間多少爭執,往往源自於「誰該多做一點」。而如果有個自動出動、懂得幫忙的機器人,愛也能少一點摩擦,多一點流動。
從科隆到台中:未來已經在發生
這並不是單一場派對的奇觀。《媽媽寶寶》編輯團隊去年在「德國科隆嬰童用品展」的直擊裡,就已經看見同樣的浪潮。
展場裡的「機器保母」早已不只是冷冰冰的機械,而是能陪伴孩子的智慧玩具。它們會對觸摸做出反應,能展現不同的情緒,甚至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懂孩子。爸媽只要透過手機下載 AR 程式,就能讓孩子和玩具對話、角色扮演、一起跳舞或學習。
這些「機器玩伴」既能陪孩子玩,也能帶來教育意義,甚至能成為爸媽在忙碌中的安心後盾。當我們把科隆的國際趨勢和德築派對的真實體驗放在一起,就會發現:不論是歐洲還是台灣,爸媽的需求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渴望一個能接手雜事、讓陪伴回到孩子身邊的智慧幫手。
機器人不是冰冷,而是爸媽的喘息空間
在德築派對上,這些能「讀懂人」的互動機器人讓孩子驚呼連連!當孩子輕輕觸碰,它會做出表情回應;被擋住時,它甚至會「生氣」。這些細節,讓爸媽忍不住想像:如果家裡也有這樣的幫手,日常的家務會不會不再只是麻煩,而是多了一點趣味?
對 Helen 來說,機器人所能給予的情緒價值,並不是僅娛樂,而是身為三個孩子媽媽的迫切需求。「有時候一手抱著哭鬧的寶寶,一手還要擦地板、顧火爐,根本手不夠用。如果機器人能在最忙的時候自動出動,替我空出雙手甚至腦袋,那就是幸福。」
這句話,對《媽媽寶寶》的讀者來說再熟悉不過。多少次,我們不是不想陪孩子玩,而是陪伴總被打斷:要去拿尿布、要清理黏膩的餐桌、要翻箱倒櫃找掉在某個角落的玩具。一次次被分心,讓「陪伴」變成碎片。心理師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不是爸媽待在身邊的時數,而是能不能專心在場。」而機器人正好能替爸媽處理掉那些必須卻耗神的瑣事,讓陪伴回到單純。
從瑣事到留白,才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派對上的九款機器人在德築宇宙裡各自展現本領,也勾起爸媽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大型清掃機器人,是不是可以清理餐後滿地的飯粒與殘渣?能自動搭電梯的配送機器人,以後能否解救半夜摸黑找奶瓶的狼狽時刻?這一個個日常畫面,串起來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機器人未來也許能幫爸媽騰出空間,讓生活多一些「留白」。
Helen 認為,機器人的存在不是讓爸媽變得更厲害,有了這些「留白」,爸媽就能把精力放回「真正重要的時刻」: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耐心講故事的爸媽,一個能專注看著他的眼神,一個能陪他完成遊戲的人。機器人接手雜事,爸媽才可能真正回到孩子的世界。
讓愛流動的智慧宅
然而,要讓這一切真的發生,還需要舞台。Helen 說:「如果沒有智慧宅,對機器人來說就像監獄。」電力配置、感應器、社區網絡,這些都是讓機器人能「自動自發」的基礎。
未來的家,很可能會為了機器人而重新設計:廚房格局因應配送路徑,收納櫃高度調整給機械手臂,甚至社區的中控系統,能讓不同家庭的機器人彼此協作。聽起來像科幻,但這正是爸媽在尋找的答案——一個更懂我們需求的生活場域。
而當居住環境逐漸被重新定義,家庭關係也會隨之被改寫。因為當空間能替爸媽減壓,愛與能量就不再被家務消磨。夫妻不必再因「誰該洗碗、誰該掃地」而爭執,而是把焦點重新放回「如何一起快樂」。
許一個「比老公更自動自發」的機器人
(德築集團共同創辦人 Helen)
「結婚不是為了製造更多家務,而是為了快樂。」Helen 在訪談中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簡單卻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 Helen 的老公——德築創辦人、建築師黃德倫,已經是眾人眼中的「夢幻老公」代表,但她依然很懂得太太們心中那份細微卻真實的「阿雜」。她打趣地點評現有的掃地機器人:「桌子已經髒了,還得等我開口它才動,那和老公有什麼差別?」一句話逗笑全場。
笑聲過後,她話鋒一轉:「未來的機器人,應該是自己感應、自己出動。」當太太們跟老公說:家裡是不是有點髒了?未來的機器人應能馬上出動打掃!在 Helen 看來,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應該能與智慧宅中的感應器相互配合,成為能主動理解需求、即時反應的生活夥伴。
當機器人接手那些永遠不會結束的清潔與家務,婚姻就能回到它應有的模樣——彼此分擔,不是計算;彼此相愛,而不是比較。
機器人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培養創意
如果家裡真的有機器人,多出來的時間,你會做什麼呢?
從德國科隆展的智慧玩具,到近年逐漸走進家庭場域的服務型機器人,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技術的演進,而是一種關於家庭的全新想像。
當爸媽真正從雜務中解放出來,我們可以會用來陪孩子畫畫、一起種花;有人或許會開始新的興趣,甚至展開一場親子共創的計畫……當機器人接手重複與耗力,人類反而能回到更本質的創造:講故事、培養想像、一起發明新的遊戲。
未來的智慧宅,就像一個「創意孵化器」擁有更多留白去編織愛與靈感的日常。當爸媽能專心與孩子共創,走進了一個充滿創意與可能的家庭未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善用空間、家具教孩子生活自理和創意!看三寶媽如何把「家」翻轉成孩子的大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