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體重回不去?不要等月子期結束後才計畫減重,把握減重黃金期,請你這樣做!
由於荷爾蒙的改變,成年女性有兩個肥胖高峰期,一是在產後,二是在更年期。就「產後肥胖」而言,定義為:產後第6週,體重超過懷孕前體重的10%,大約有75%婦女在產後一年內仍無法回到孕前體重,而因懷孕滯留的體重為1.6~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
肥胖為萬病之始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有多大?吳至行醫師指出,「肥胖與200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疾病分布範圍幾乎是從頭到腳,無一倖免,他用「萬惡肥為首,百病胖為先」形容肥胖為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吳至行醫師表示,近年來,已有充足臨床證據看到減重對於心血管的效益,如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無形中,強化了體重管理的重要!
把握產後減重黃金期.不要等月子期結束才開始
既然產後是女性肥胖的高峰期,更值得注意要如何遠離肥胖,只是沒日沒夜的育兒生活,往往讓媽媽無暇顧及自身體重已存在超標的事實。雖然可透過量測體重或腰圍掌握體重,但不是每個人都對數字有感覺,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強化體重超標的病識感呢?「可測量體脂率,若比孕前增加5%,代表體重超標了」。
吳至行醫師建議,女性可找出孕前最好看的衣服來穿,穿不上的話,內心一定有所感觸;或是試著穿上孕前常穿的鞋子,「『卸貨』後,滯留體重在5公斤內,穿脫較沒問題;若在5~10公斤,通常尺寸會大上1號,如果穿鞋覺得緊或不好穿,顯示有減重的必要性」。
該什麼時候開始注意體重呢?吳至行醫師強調,「產後6個月是減重的黃金期,但不是等月子期結束後才來減重,若不注意的話,其實很容易在月子期又增加了5公斤。因此,確認傷口癒合,時間大約在產後2週內,就應該積極注意產後與孕前的體重差距,是否超標了」。
他以知名女星產後復出為例,「復出時的身材,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是產後3個月或6個月才開始減重,而是在坐月子時就開始注意體重變化了」。吳至行醫師表示,當前不少媽媽在產後護理之家坐月子,不妨運用相關資源開始進行體重管理,如諮詢營養師、健身教練等。
另外,吳至行醫師提供一個相當實用的方法,「情況允許的話,建議儘早出門社交,如:與閨密相約逛街或喝下午茶,因為出門前勢必要打扮,在穿衣穿鞋的過程中,將明顯感受到體重有改變的需要」。
孕期穿鞋要注意!
隨著妊娠週數增加,不僅體重上升,連腳也可能變大一號,當然還有水腫的因素,當原來的鞋子穿不下,為了舒服,不少孕媽咪會改穿楦頭寬一點的鞋子,甚至各式各樣不包腳跟的鞋款,吳至行醫師指出,「這類鞋子穿起來令人感到舒服,一路穿到產後,卻也容易忘記體重增加的事實。
固然要配合腳變大而選擇尺寸適合的鞋子,他建議,還是要選包住腳後跟的鞋款,這樣,若覺得不舒服,才會注意到並找出不適的原因,進而願意『改變』──為了體重,所願意做的改變」。
哺乳媽咪怎麼減重?
吳至行醫師表示,「哺乳愈多,消耗脂肪愈多」,但為何還是有哺乳媽咪的體重瘦不下來?主要是吃進去的比消耗來得多,不容易瘦下來,畢竟不少媽咪為了哺乳而「努力加餐飯」,他指出,「其實哺乳所需要的熱量早已在孕期階段儲存在體內,除非有營養不良的問題,才需要補營養」。
吳至行醫師以產後體重70公斤為例, 每天的基本熱量需求為1,750卡(每公斤25卡×70公斤=1,750卡),想減輕體重的話,每天要少吃500卡,或1,200卡以下,1週就可瘦上0.5公斤。
他指出,「哺乳消耗的熱量大約每天為300卡,但月子餐的熱量卻不只1,500卡」,這正是不少哺乳媽咪煩惱為何這麼難「瘦」的主因!吳至行醫師強調,「想要減重,每天熱量攝取不要超過1,200卡,若能少於1,000卡也不錯,如低於800卡就不行。因此,選擇適量且正確的熱量來源,很重要!才能做到耗損脂肪,保留肌肉的減重目標」。
延伸閱讀:【哺乳心樂園】哺乳期營養「3333」.增加奶量又營養滿滿,你做對了嗎?
不能忽視的內臟脂肪肥胖
內臟脂肪肥胖對健康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內臟脂肪過多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應如何了解自身的內臟脂肪是否超標了?吳至行醫師指出,「腰圍是反應內臟脂肪的客觀標準」,大家都聽過女性腰圍不可超過80公分,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因為大於80/90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增加3.4%」。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掌握自身的內臟脂肪狀況,「可計算腰高比,即將腰圍除以身高,不應超過0.5」,亦即不要讓腰圍長度超過身高的一半,否則將有較高機會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
正確量腰圍的方式
吳至行醫師提醒,「量腰圍不是量身體最細的地方,而是要量腹部中線」,將皮尺置於兩側肋骨下緣至腸骨上緣(側腰骨盆上端骨頭)的中間點(即兩個股架中點),測量時,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他提醒,產後媽咪的體脂率若比孕前多出5%,也要小心內臟脂肪超標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減重可以這樣做
減重的方式很多種,減少熱量的攝取是首要之務,只是知易行難啊!吳至行醫師分享4個執行度高的方式,不妨試一試!
1.與人分食
要克制完全不吃其實真的很難,「可是再好吃的東西,也就是前面那兩口最好吃,後面會吃不是捨不得,就是不知給誰吃,所以,就把整份吃完,然後,一整天都充滿著罪惡感」。
吳至行醫師建議,找人一起分食,「每人吃一點,既滿足想吃的衝動,也不用煩惱吃了有罪惡感」。他分享,自己喜歡喝某家手搖飲的楊枝甘露,但熱量相當高,「找兩人一起分食,等於把一份的熱量平均分給三個人,喝的時候,再加一點冰塊,讓份量看起來多一點,就不會感到喝得不過癮」。
2.改用細口瘦長杯
分食含糖飲料時,不要用寬口杯裝,「這樣一下就喝完了,好像沒喝到,改用細口瘦長且沒有握把的杯子,哪怕到進去的份量不多,但杯口細小讓人慢慢喝,有種好像喝了一大杯的感覺」。
3.午餐外食時,以兒童使用的筷子當環保筷
午餐若為外食,餐點份量不易掌握,往往容易吃過量,吳至行醫師建議,「不少人會使用環保筷,建議選擇小朋友使用的筷子,因為筷子長度較短,夾起一口飯或一塊肉,大概就占去筷身的一半,很有吃很多的視覺效果,而且每次只能夾一點,同樣份量的食物,夾取的次數要比一般筷子來得多次,無形中,發揮慢食的效果」。
4.增加咀嚼次數
進食速度放慢再加上反覆咀嚼,可顯著增加飽足感,自然減少攝取食物的量。此外,吳至行醫師指出,「吃進去100卡的熱量,留下的熱量並非100大卡,咀嚼、胃腸蠕動都會消耗熱量。咀嚼次數愈多,消耗的熱量愈多」。改變狼吞虎嚥的習慣,增加咀嚼次數,消耗的熱量日積月累,對於減重大有幫助!看來「細嚼慢嚥」不只是古人的智慧,經過科學驗證,更是成為減重的密技之一!
知名韓星韓韶禧曾分享她的瘦身祕訣,透露每口食物咀嚼達三到五分鐘,每口咀嚼約50次!套句廣告詞,「韓韶禧都這樣做了,那你呢?」
運用輔助藥物.減少食欲
不少人想減重,用盡各種方法,卻無功而返,甚至用錯方式,減重不成反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吳至行醫師強調,「體重改變不能只靠意志力!尤其是食欲,是最需要改變的,只是衝動往往就在剎那間」。
他指出,透過藥物輔助,可產生兩種效果:一是讓人不會想吃,二是吃了很快就產生飽足感,甚至透過藥物阻斷腸道吸收,達到「不把食物放進嘴巴」的目的。
吳至行醫師進一步指出,食欲應來自真正的飢餓,即脖子以下的感覺,如飢腸轆轆;但不少人的餓是來自脖子以上的感覺,如眼睛看到美食或腦袋想著美食,這是所謂的「享樂食欲(Hedonic Hunger)」,如已經吃完一頓大餐,還是想要來上一份甜點,做個happy ending,又或者像大家去網美打卡店,看到精緻的糕點,就算不餓,還是想來一份蛋糕,「因為食用後腦內分泌了多巴胺、血清素,讓人感到情緒愉悅,然後,就鑄下了人生的大錯」。
他說,這樣的衝動可藉由藥物減緩,讓原本的大吃大喝變成淺嘗即止,避免「病從口入」,因為肥胖其實可視為一種疾病。
適時使用藥物.有助早日達成瘦身目標
吳至行醫師表示,「減重路上,需要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併行」。何時是使用輔助藥物的時機?依據指引,「以BMI≧30為例,若先以飲食、運動等保守方式治療3~6個月後,仍未達標,則可進一步考慮藥物輔助」。
然而,吳至行醫師對於使用時機有不一樣的策略,「有心想要減重的人,原本昂揚的鬥志怎麼耐得住3個月的磨耗?若是同步採用藥物與非藥物的方式進行減重,大約6個月後可看到效果,再來就可以非藥物為主要方式。這麼做,可讓人有成就感,讓人對於減重更有信心!」
他表示,產後6個月是減重黃金期,務必把握時機,否則之後回到職場,工作家庭兩頭燒,更無暇去管超標的體重,而這些未能適時消失的體重勢必愈來愈難拋開。
當然,一定會有人問,「哺乳的媽咪也能使用減重輔助藥物嗎?」吳至行醫師表示,「使用藥物前,務必經過醫師評估,使用安全性無虞的藥物」。
4種減重輔助藥物
吳至行醫師指出,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欲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是目前唯一獲批准用於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腸泌素藥物,它能抑制食欲、增進飽足感的效益,能在進食後向大腦傳遞「吃飽」的訊號、減少熱量攝取,也能減少內臟脂肪形成。
他表示,「研究顯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減少5~10%體重,但若以每週一次針劑藥物輔助,可達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