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捷運「無影腳」事件看如何教孩子面對欺凌,親子專家授4階段陪伴
親子講師趙逸帆表示,大眾有諸多切入角度,從法律和情緒管理、優先座定義都有,但他還是想回到「教育」來談。
陪伴孩子處理衝突四階段
如果今天反擊的是一個中小學生,大家會怎麼想呢?不少人應該也會支持,不過我們多少會有點擔心這種反擊方式是否妥當,事後也會做引導吧?
(捷運無影腳事件引起廣大討論,三宅一生袋子意外成為亮點。)
而這種搶位置衝突,在小學更是常見,如果今天有一個小孩平常是惡作劇慣犯,他故意去弄其他小孩,當下提醒後無果,我們會教育孩子用哪些方式反應?
在面對日常衝突,孩子會有這四個階段:
一、無感期:教覺察
有些孩子遇到衝突不會反抗,可能不是隱忍,而是「沒有感覺」,覺得沒差,這也是很危險的!
正處在面對衝突無感期的孩子,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教反擊,是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不批判孩子的想法、也不要過度壓抑感受,甚至願意發怒時,也是一種突破!可以先感謝孩子願意把感受說出來,有安全感的表達環境是重要的!
二、覺察期:教觀察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知道自己「被欺負」了!也會說出感受,回來討拍等等。
在我們教導孩子反擊之前,覺察期還有一件很重要的:「分辨衝突種類」、「對方的狀態和動機」。
衝突是有分的,這也是人際界線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把所有衝突都當作霸凌看待,那孩子沒辦法真正學會處理衝突。
到底是惡作劇?排擠?推擠?傷害?霸凌?還是跟你玩,還是不適當的身體界線?不只是覺察情緒,也要認識不同的衝突種類,才能真正的適當處理。
三、衝突期:教選擇
處在衝突期的孩子,可能遇到衝突都會反擊,這樣的孩子已經能夠有「為自己申冤」的方式,或是「保護自己」的能力!
之所以這次捷運事件被許多人讚許,我想某部分也是因為,反擊者做出許多人內心渴望的「反擊」吧。
這個階段,除了聆聽孩子內在的感受,最重要的,就是教導孩子反擊的界線、方式,以及可能連帶的後果。
告訴孩子:你可以發怒,不過你有很多選擇方式;你有自由意志,但你有選擇,就會有該負責的方式!
四、穩定期:教照顧
處在這階段的孩子,他知道何時該反擊?何時該離開?知道何時要求助?還是要自我保護?我們都希望孩子走到這樣的階段!
學習人際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剛剛好」的回應每次人際衝突,不委屈自己,也不放縱傷們的人;不忽視自己的感受,但也不會讓失控情緒掌管我們的行為。
父母態度、社會氛圍影響甚遠
趙逸帆認為,教反擊也好,教界線也好,是先溝通?先離開?還是趕快反擊,保護自己?
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要學的不一樣。
但說到底,這四階段其實不是用「教育」的,大部分孩子是「看」出來的!
平常家長怎麼回應情緒,社會文化怎麼看待衝突,身旁大人怎麼引導思考,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這議題其實很寶貴,如果想跟孩子談談這件事,建議可以先留意孩子在哪階段喔!
本文由【趙逸帆】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趙逸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