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比多讀書還有效!研究指出:想讓孩子大腦發育好「聊天」比學習重要,語言、社交能力也更優異

比多讀書還有效!研究指出:想讓孩子大腦發育好「聊天」比學習重要,語言、社交能力也更優異

你會陪孩子聊天嗎?仔細想想,孩子興奮在天馬行空說話時,你是滑著手機心不在焉,還是認真聆聽?

文章目錄

又或者,你時常一兩句話就把孩子給打發了?有研究發現,前後之間的差距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發育。

3000萬字的差距

早在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及托德·雷斯利開啟了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調查。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追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4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

其中,貧困家庭孩子的平均智商是79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則是117。

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托德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此後,「3000萬字的差距」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於是,為了填補這個差距,許多父母開始給孩子更多啟蒙教育、讀更多書、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但麻省理工研究卻有了新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聊天有助孩子大腦發展

該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聯手進行,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觀察後發現,兒童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證明了這一點。

同時,大腦活躍程度與兒童聽到多少詞彙無關,但與會話輪流次數強烈相關。也就是說,和父母交談更多的兒童,在之後標準化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文章中提到:「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兒童是社交型學習者,他們從與自身有關係並讓他們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學習。

從嬰兒的學習方式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嬰兒除了自環境中學習,其認知、語言發展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

父母和孩子交談,儘管用詞簡單,但會話中除了語言內容,還包含了像是肢體語言、成人反應能力、社交方面等非語言信息。

研究人員指出,交談不僅促進親子關係,也促進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交談具有一種強大驅動力,讓人類多方面能力同時發展。

所以,當我們想通過給孩子讀更多書,或灌輸更多想法來彌補「3000萬字的差距」時,不如更多地與孩子交流,因為後者對孩子大腦發育影響更大。

3T原則讓交談更有意義

但是,這裡的交談、聊天並非是父母看著電視或滑手機,邊聽邊隨意應答,又或是聊沒多久就不耐煩結束話題。

那麼,什麼樣的對話才是有效的呢?對大腦來說,最重要的是「互動」。

白宮「結束成績差距」項目的發起人達娜·薩斯金德博士,根據「3000萬詞彙」研究提出了一個父母跟孩子對話的3T原則:

1.共情關注(Tune in):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

2.充分交流(Talk more):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描述性的詞語。

3.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達娜博士舉了個例子,比如3歲左右的小孩子,穿著爸爸的大靴子在屋子裡來回走,有些父母可能會視而不見,依舊專心玩手機或者打麻將,完全不理會孩子;有些父母可能會粗暴的對孩子說:「別搗亂,放回去」。

但是了解3T原則的父母,可能會這樣跟孩子展開對話:

Step 1,共情關注:
注意到孩子的舉動,並停下手上動作。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Step 2,充分交流:
「寶貝,你穿的是爸爸的靴子,對你來說太大了!爸爸有一雙大腳,他需要穿大靴子。你看看自己的腳,跟爸爸比,你的腳小多了。」

Step 3,輪流談話:
「哪雙靴子更大?爸爸的還是你的?」然後等孩子回答。

「對了,爸爸的靴子可比你的大多了,不過,你的小腳還是會長大的。這就是我們上周給你買新靴子的原因,之前的靴子對你來說太小了。」

上述對話中的媽媽,就比忽略孩子行為的家長多說了近140個字,還給孩子無形中灌輸了大小對比的知識。

這些極其細微的差別,幾年下來,就造成了孩子之間知識量、理解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別。

「海沃塔」3核心練習

你聽過「海沃塔」聊天方式嗎?事實上,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家庭培養了無數傑出人士的教養秘訣。

像是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Google創始人 賴利·佩吉&謝爾蓋·布林、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等,都是「海沃塔」教養出來的孩子。

而在2006年,布蘭迪斯大學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名為《海沃塔學習理論》(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報告中提到,「海沃塔」不是隨便瞎聊,而是包含了三個核心練習:

1. 傾聽和表達(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聊開

這是「海沃塔」的基礎,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重要。

比如,放學後孩子說:「今天我到遊戲區玩黏土時,老師說不可以,因為不是在規定時間裡。」

一般父母會回:「不允許的時間,的確不能隨便進去玩啊,既然老師說了,那我們下次注意吧!」

一旦下了結論,就堵住了孩子表達的可能性。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如果換成提問式:「那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聽老師的話,從遊戲區里乖乖出來?還是會反抗一下下?」這樣,孩子就能繼續有話說了。

所以,傾聽是先關掉你內心的說話聲(不急著下定論,或去解決孩子說的事情);表達是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多說一點」。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參與度、孩子願意說出更多他的想法。

2. 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聊透

在集中注意力、圍繞主題的同時,探索最大的相關可能性。這部分就像汽車的輪子,會決定聊天的方向。

打開話匣後,孩子說:「嗯,我有反抗了一下下,我告訴老師我不是去玩黏土,我只是去看看小朋友的玩具還在不在,不要被妖怪偷走了。」

顯然,孩子為了逃避老師的責備,找了個小藉口。

這時候,如果父母專注在處理事情上,很可能會批評孩子耍小聰明的行為。但「海沃塔」的要求是:探索更多可能性,深入思考。

所以,家長不妨說:「你很厲害嘛,還知道為自己違反規則的行為找理由。這個理由,的確可以稍稍降低老師的不滿。」

這是「探索」,用「肯定性語言」贏得更多可能性,讓話題慢慢朝更深的地方發展。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要知道,孩子思維是跳躍性的,聊著聊著可能就扯到別的地方去,有些好動的孩子還可能會坐不住跑去玩了,或者被其他外界因素吸引。這時,需要父母不斷把他拉回來,回到有邏輯的交流中。

期間如果孩子試圖說其他的話題,家長需要重新用與原話題相關的問題帶回來。這是「聚焦」,由你來主導聊天的方向,把孩子注意力集中到你們的聊天主題上來。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專注度,孩子在聊的過程中注意力很集中。

3. 支撐和挑戰(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聊high

這是個進一步塑造、驗證想法的過程。一方面,給想法找證據,支撐它;另一方面,要挑戰、反駁。

「那麼,為什麼你覺得說了這個理由,老師就可能允許你繼續玩呢?」

這是「支撐」,不論孩子持有什麼觀點,多問幾個「為什麼」,請他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

「因為,我說去幫小朋友守護玩具,是做好事,是乖孩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只要裝成好孩子,就可以不受規則約束呢?」

「而且,至始至終,你都沒有考慮到老師的立場哦。如果老師默許了你的行為,那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樣學樣,整個課堂秩序不是一團糟了?」

這是「挑戰」,是不斷反駁孩子的既有想法,通過提問題看看忽略了什麼。在猶太人看來,「海沃塔」中的挑戰、反駁是一種幫助,而不是吵架。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熱情度,他有在積極響應思考問題。

(文字引用自「媽媽爸爸來學習」

讀書|閱讀|聊天|交談|親子對話|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父母|孩子|大腦發展

所以,在如今手機不離身的年代,你是否時常認真聽著孩子的童言童語分享呢?小編老實說,很慚愧,專心陪孩子聊天的時間寥寥無幾,但會努力試試看展開更多的話題。

你呢?歡迎和我們分享心得!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想和孩子聊天卻總是被句點?「3大聊天技巧」大人也適用!
孩子不願意和自己聊天?帥林老師:你不是不會聊天,是「太想把每句話變成教育」反而把關係說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