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放棄,家長的挫折與困惑:該怎麼幫助孩子學會堅持努力,再試看看!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對某項活動一開始充滿熱情,但幾次嘗試後卻說「我不想再做了」。從運動到音樂課,從社團到才藝班,孩子的「三分鐘熱度」讓父母既焦慮又無奈。
尤其當家長已經投入金錢、時間與心力時,孩子的放棄更像是一種打擊。事實上,童年確實是探索與嘗試的階段,孩子本來就會在過程中不斷轉換興趣。問題在於,家長要如何拿捏「堅持」與「尊重」的平衡點,既不讓孩子陷入壓力,也不過早養成半途而廢的習慣。
孩子總是放棄,先理解孩子為何放棄
專家指出,在評斷是否應該讓孩子退出之前,家長必須先釐清「為什麼」。有些孩子因為焦慮而退縮,他們害怕失敗或擔心不如同儕;有些則是因為外部因素,例如嚴苛的教練、不友善的同伴,甚至遭遇霸凌。此時,允許孩子退出不代表縱容,而是尊重與保護。
另一方面,也有孩子因過度競爭或倦怠而想逃避,這時候的角色就不是簡單放手,而是陪伴他們調整目標。理解背後的心理需求,才能避免一味責備,進而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
在堅持與彈性之間找到平衡
「放棄」不一定是壞事,但過度放任也可能削弱孩子的責任感。心理學家強調,適度堅持有助於孩子建立韌性與責任感,學習信守承諾,並體會對團隊與他人的責任。這意味著家長可以和孩子先約定短期目標,例如完成一季課程、一場比賽或一個展演,再來評估是否繼續。
這樣不僅讓孩子知道承諾的重要性,也降低壓力。同時,家長需要以支持而非強迫的方式,幫助孩子體驗「努力過後的成就感」。這樣的過程,往往比活動本身更能培養品格。
延伸閱讀:「如果你的孩子學習一項運動多年,突然想放棄怎麼辦?」戴資穎和吉澤戀的爸爸這麼說!
幫孩子選擇更合適的活動
讓孩子從多樣的活動中探索興趣,是童年的重要任務。與其強迫孩子接受父母期待的才藝,不如讓他們參與決策。給孩子嘗試短期課程、試聽課程或營隊,有助於「試水溫」,避免一次就投入龐大資源卻過早放棄。
家長應認知,每個孩子的天賦與興趣不同,不必與他人比較,更不必因孩子不喜歡自己喜愛的運動而失望。適度讓孩子與朋友一同參與,也能提升動機與持續度。教育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孩子在「社會支持」的氛圍中學習,他們更能長期維持興趣並享受過程。
建立正向的家庭支持系統
最終,家長能做的不是避免孩子放棄,而是幫助他們在嘗試與退出的過程中學習。透過獎勵制度,例如完成努力後給予小小驚喜,可以增強動機。同時,家長應制定「履行承諾」的家庭原則,例如至少完成既定期限後再決定去留。
若孩子頻繁表現出對任何活動都缺乏動力,甚至伴隨憂鬱或焦慮徵兆,則需要進一步專業評估。孩子的人生並不在於是否「堅持所有活動」,而在於是否從每一次嘗試中獲得成長。父母的任務,是在尊重孩子特質的同時,溫柔地引導他們理解堅持的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