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愛自己的媽媽嗎?為何我和媽媽無話可說,感到厭煩?母子疏離最常見的三大原因
你愛你的媽媽嗎?感覺理所當然應該愛媽媽,但總是無法跟媽媽更親近,甚至無話可說、能躲就躲,這是為什麼呢?美國Mixbook一項調查指出,超過兩千名受訪者中,有 47% 的人希望自己能與母親更親近。換言之,將近一半的人並未擁有一般人所認為的「親密母子關係」。
這個數據提醒我們,許多人的母子關係有裂縫與遺憾。心理學家解釋,當社會氛圍集體讚頌母愛時,那些關係不佳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孤立,甚至懷疑自己的情感是否不正常。
母子關係中不合理的角色期待
長久以來,社會建構出「母親=無私與慈愛」的形象,從廣告中的溫柔身影,到文學裡默默奉獻的母親角色,都強化了這種期待。然而,現實中的母親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她們會疲憊、會犯錯、會有自己的需求與限度。
心理學界稱這種「理想化母親角色」為一種性別化的負擔(gendered burden),因為它將所有情緒勞動、養育責任幾乎全部壓在女性身上。當孩子感受到母親無法符合這種「完美形象」時,往往會轉而產生失望甚至怨懟;反過來,母親也可能在無法達到期望時陷入罪惡感與自責。
這樣的雙向壓力,讓母子關係更容易失衡。而在台灣,「孝道」文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期待:母親被視為必須全然奉獻,孩子則被教導必須無條件感恩,卻少有空間容納關係中的複雜與矛盾。
為何無法親近母親?
調查進一步揭示,母子疏離最常見的三大原因是性格差異(28%)、未解決的怨恨(25%)、以及童年創傷或忽視(19%)。
性格差異
性格差異可能表現在日常價值觀,例如孩子傾向追求獨立,而母親期待服從;或是母親偏好控制細節,而孩子渴望自由。
未解決的怨恨
未解決的怨恨通常來自長期的批評、比較或偏愛,這些經驗在成年後往往仍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
創傷或忽視
創傷或忽視,則涉及更深層的心理影響——例如缺乏情感支持、遭遇家庭暴力,或是母親在關鍵時刻缺席。即使母親不是直接的加害者,若孩子覺得「沒有被看見、沒有被保護」,那種被忽略的感受也會留下長遠傷痕。研究指出,這類童年經驗與成年後的焦慮、親密關係困難高度相關。
延伸閱讀:有些母親充滿母性光輝,有些母親育兒過程中顯得冷漠、疏離,母愛是天生的嗎?受到什麼影響?沒有母愛是否不適合當媽媽?
修復關係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心理專家一致認為,親子之間仍有修復的可能性。
第一步是「設定界限」。這並不是冷漠或拒絕,而是清楚表達哪些話題、哪些行為會造成傷害,藉此避免重複舊有模式。
第二步是「尋找共同點」,例如透過一起做飯、散步、旅行來累積共享經驗,讓互動不再只圍繞衝突。
第三步是「優先照顧心理健康」。若與母親的互動總是帶來壓力,暫時拉開距離、進行心理諮商,反而能讓雙方以更健康的狀態重新相處。
最後,專家提醒「不要期待一次對話就能徹底改變」。修復是一個過程,可能需要多年累積耐心與練習。臨床案例顯示,即便關係曾經疏離,透過持續的小步驟也有機會重建連結。
不必孤單,學會寬容
若母子關係讓你感到孤單或不安,要知道自己並不是例外。心理健康專家強調,社會過於單一化的「母子親密神話」忽略了龐大多數的真實經驗。與其被迫迎合「感恩母愛」的標準劇本,不如去感謝生命中曾給予支持的人,不論是祖母、阿姨、老師或朋友。
若你仍背負未解開的心結,專業的心理協助能提供安全的空間,讓你釐清複雜情感,甚至幫助你在未來扮演更健康的父母角色。學會對自己寬容,承認不完美的關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畢竟,真正的成長不在於否認痛苦,而在於能否帶著遺憾前行,並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