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的夢打造爆紅節目《中文怪物》,爸媽能陪孩子一起看到欲罷不能 !六大親子必看亮點
孩子最愛的娛樂早已不是電視,而是 YouTube。但爸媽卻常憂心:有些節目為了博眼球,不惜挑戰極限,甚至引發爭議。像 Mr. Beast 的瘋狂實驗,雖然刺激,卻讓人擔心孩子只學到表面的「追求流量」。
而這兩天,法國 YouTuber 酷(Ku)製作的《中文怪物》成為熱話題,對爸媽來說,《中文怪物》這不只是娛樂而已,更是一個爸媽可以放心陪著孩子一起看的節目!能成為孩子最好的教材。
「酷的夢」敢作夢!製作背後故事,對孩子也是啟發
(圖片翻攝自酷的夢YT)
之前酷就曾帶著四位法國高中生在台灣完成三週旅程,從夜市、古蹟到日常文化體驗,讓這些第一次踏上台灣的法國青少年,在短短時間裡心態大轉變,甚至在離開時依依不捨。那曾是他頻道史上最大規模、最大預算、也是最感動的企劃。
而就在那之後,酷把夢想做得更大——推出全球外國人挑戰中文的實境節目《中文怪物》。從陪伴四個小朋友看見台灣,到號召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比拚中文,酷從一人拍片的創作者,走到大型實境節目的總導演,證明了:影片不只是娛樂,更能成為連結文化、改變人生的力量。
而《中文怪物》過程中斥資 500 萬、帶領三十多位工作人員、百位參賽者。他坦言自己有許多不足,但仍選擇跨出舒適圈。這份勇氣與企圖心,本身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榜樣:夢想可以靠努力實現,過程中也要勇敢克服困難。
《中文怪物》六大理由,值得爸媽與孩子共看
1. 多國選手,語言學習有共鳴
節目集結來自日本、韓國、法國、波蘭、越南、印尼、美國等地的參賽者。像日本代表阿部瑪利亞原本是偶像,後來靠聊天練習中文;韓國參賽者咪蕾則是透過台灣綜藝節目自學。孩子看到不同背景的人努力學語言,會更有「我也能做到」的共鳴。
(圖片翻攝自酷的夢YT)
2. 聲調考驗,學習也能變遊戲
第一關「聲調挑戰」題目是「卡比寶寶吃水餃」,結果現場一半以上的人都把「寶寶」唸成兩個三聲,鬧得全場笑翻。波蘭參賽者安娜一臉困惑,還比手畫腳確認發音。這樣的場景不僅有趣,也能啟發爸媽把聲調練習變成家庭遊戲。
3. 多元學習法,啟發孩子嘗試
有人靠課堂學習,有人靠生活沉浸。像法國的黑土在片中分享,他是靠和台灣朋友「硬聊」才慢慢突破語言障礙;越南參賽者則是邊打工邊學,最後能流利應對關卡。孩子會明白:語言學習的路徑沒有標準答案。
4. 綜藝效果,學會語言的幽默
選手不僅比賽,也努力帶來笑點。像藤井麻由在挑戰間隙,故意模仿台灣流行語逗笑保鑣;餒狸則出奇不意丟冷笑話:「羊最喜歡去哪裡?便利商店,因為24小時不打烊!」孩子邊笑邊學,體會到語言除了是工具,也是創造快樂的橋樑。
5. 導演的堅持,激發自我挑戰
酷自己其實也是「中文怪物」:他靠自學、日常交流,把中文練到可以主持大型節目。如今他轉身當導演,帶領 30 多人團隊完成百人比賽。孩子看到的,不只是節目,而是一種「敢嘗試、敢突破」的精神。
6. 舞台規格,開眼界也開思維
(圖片翻攝自酷的夢IG)
片場在桃園搭建,架設高台、燈光舞台、專業攝影,規格媲美韓國實境秀。連資深主播沈春華都驚訝:「沒想到網路節目能有這樣的規模!」孩子能從中認識到:YouTube 也能是專業且有深度的內容平台,不只是碎片化的短影音。
評審新舊交會:理解不同世代的語言意義
(圖片翻攝自沈春華粉專)
節目邀請到沈春華、黃大謙、寶尼、博恩同台。沈春華,是爸媽一代共同的記憶,字正腔圓的專業主播形象,象徵「傳統語言教育的標準」;博恩,則是新世代熟悉的脫口秀與網路文化代表,代表「語言的創新與突破」。當兩人同場評審,正好展現了新舊世代的交會:孩子不僅能看到不同世代對語言的理解,也能學會尊重與欣賞多元表達方式。
陪伴才是最好的媒體素養課
爸媽不用再糾結「要不要讓孩子看 YouTube」。重點不是禁止,而是陪伴、設定界線,把影音內容轉化為語言練習與價值教育的起點。《中文怪物》不僅讓孩子看得開心,更讓爸媽放心參與。這才是新時代最自然、最有效的親子共學方式!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吳鳳:學語言不是賽馬,成為孩子的榜樣,才能養出快樂學習的孩子
最不典型的 YouTuber 有感筆電:熱情是基礎燃料 有計畫才能踏實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