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孩子的睡眠力】惡夢VS夜驚,到底哪裡不一樣?
惡夢與夜驚聽起來像是同義詞,但實際上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睡眠困擾。惡夢比較普遍,強烈的夢境會引發恐懼、憤怒或厭惡的感受,而孩子醒來後通常能夠記得恐怖的夢境,會說話的孩子甚至能描述夢境,例如:夢到虎姑婆。夜驚則比較少見,並且發作時通常伴隨著尖叫或揮動四肢,孩子醒來後可能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而且會看起來一臉茫然,但是同寢的家人會非常擔憂。
認識惡夢
專家認為惡夢反應了壓力和創傷經歷,這些經歷不一定涉及虐待,但只需要是令人不愉快的經歷,就可能會引發強烈的壓力反應,造成惡夢。對於兩歲左右的幼兒來說,這個時期他們的大腦正快速的發展,想像力變得很豐富,記憶力也隨之提升,晚上睡覺時大腦會把白天看到的片片斷斷拼湊在一起,若孩子最近的生活中經歷了強烈的壓力或是創傷,則會出現惡夢,惡夢往往帶來危險感進而嚇醒睡夢中的孩子。
時間點
通常發生在夜晚的最後三分之一例如:清晨。
睡眠階段
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
常見原因
壓力和創傷。
醒來狀況
通常會自然而然地醒來,可能會呻吟或喃喃自語。
普遍性
75%的兒童曾經至少做過一次惡夢。
高峰期
惡夢通常在兩三歲時出現,並在6~10歲之間達到高峰,常見主題包括墜落、被追逐或鬼怪。
認識夜驚
夜驚通常發生在深度睡眠時期,又稱為慢波睡眠,經常發生夜驚的人在這個睡眠階段中通常會有不一致的腦波。當腦波相互衝突時,可能會將你推入半醒的狀態。身體可能會從完全放鬆的狀態,迅速轉為警戒狀態,導致心跳加速、肌肉繃緊,但是事發當下,本人通常處於無意識的狀態,對發生的事情不知情,醒來後也不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情,甚至看起來一臉茫然。
時間點
通常發生在夜晚的前三分之一,像是剛睡下去後的幾個小時內。
睡眠階段
通常在慢波睡眠期間,又稱深度睡眠。
常見原因
腦波的干擾。
醒來狀況
通常很難被喚醒,醒來後的數分鐘內會感到困惑,且會揮動四肢、尖叫或下床。
普遍性
56%的13歲以下兒童曾經經歷過夜驚。
高峰期
通常在18個月以後發作,大多出現在4~12歲的兒童,而高峰期則落在5~7歲左右。隨著年齡增長,發作率會快速下降。
發生夜驚的原因
幾種因素可能使你更容易發生夜驚,包括以下5點:
遺傳因素
具有HLA-DQB1*05:01(一種人類白血球抗原的基因型)等位基因的人,更容易經歷夜驚。
家族病史
如果本身有夜驚,那麼96%的機率家庭成員也會有類似的問題,也可能會有夜驚、夢遊或兩者兼有的情況。
睡眠中斷
不寧腿綜合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或發燒可能會中斷深度睡眠,讓腦波失衡。
藥物
某些藥物可能會加深睡眠,而增加夜驚發作的頻率。
如何分辨惡夢、夜驚、夢遊?
惡夢和夜驚常常與其他睡眠現象相似,以下是如何區分它們的方法:
惡夢與夜驚
大多數惡夢發生在清晨的快速眼動期,俗稱做夢期,醒來後會記得夢的內容。
夜驚通常發生在剛睡下去的數小時內的深度睡眠期,並且持續30秒~5分鐘不等,會伴隨著尖叫或哭泣、四肢抽搐或揮動、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大量出汗等等。本身可能不會記得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同寢室的家人絕對會記得。
夜驚和夢遊
夢遊時可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簡單的活動,例如:離開床在房子裡走動。和夜驚一樣夢遊也源於非快速眼動期的腦波干擾。夜驚更常伴隨情緒激動,而不是身體移動,可能會在床上揮舞四肢,但通常不會離開床,夢遊通常不涉及強烈的情感,離開床是其顯著特徵。
根據上述2015年的研究,夢遊的普遍性低於夜驚。只有約29%的參與者曾經有過夢遊經歷,而56%的人經歷過夜驚。
酣然睡眠顧問
酣然團隊提供睡眠課程,解決0~5歲睡眠問題,包含入睡不易、頻繁夜醒、清晨早醒、小睡短、調作息等問題。從小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將是這輩子您送他最好的禮物。
臉書/酣然兒科睡眠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