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了解孩子成長中形成的迴避型依賴!父母如何在任何時刻成為孩子主動航向的避風港?

了解孩子成長中形成的迴避型依賴!父母如何在任何時刻成為孩子主動航向的避風港?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迫養成的一種防禦策略,就容易形成孩子迴避型依賴的人格特質,不僅影響孩子一路的成長歷程,甚至成年後的感情態度。從小父母若能用更敏感、更穩定的方式回應孩子,就能成為他在人生中最大的避風港。真正的獨立不是孤立,而是在知道「隨時能靠近父母」的前提下,孩子能同時更有力量的去探索世界。

文章目錄

迴避型依賴並不是孩子的錯!試著了解此性格特色的成因與來由,透過父母細心的覺察與提供當下正確的協助回應孩子需求,便能減少孩子許多壓抑情感、迴避親近的表現,讓孩子在一路成長過程中,即便成年,在任何時刻遇到任何難關,都可以讓孩子放心且深深相信父母是自己永遠可以航向的避風港!

了解迴避型依賴

「迴避型依賴」(或稱逃避型依附、迴避型依戀)是一種依附風格,即使孩子內心渴望情感連結,但在親密關係中仍傾向於壓抑情感、迴避親近,並習慣於獨立解決問題,是一種在依附關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心理模式,而非孩子天生的性格。當孩子在早年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若經常感受不到需求被回應,他們會逐漸認為「表達是無效的」!

這些孩子表面上可能顯得獨立、懂事,不會經常黏著父母,甚至看似比同齡孩子更能自理,但內心深處,他們仍渴望被愛,只是害怕期待後再度失落。於是他們學會用「安靜」或「迴避」來保護自己,避免再次受傷,久而久之,這樣的防禦策略會延伸到未來的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讓孩子難以完全信任他人或自在表達需求。父母若能理解,孩子的冷淡不是拒絕愛,而是一種防衛,就能更有耐心地用陪伴與理解打開他們的心門。

養成孩子迴避型依賴的原因與舉例情境

需求被忽略

孩子哭泣或尋求安慰時,父母如多以回應「不要吵!」甚至視若無睹,孩子反覆體驗到需求落空後,逐漸覺得表達沒用,於是選擇隱藏情感。

過度強調獨立

三歲孩子想要父母陪玩,卻總被要求「自己去玩」,當孩子感到孤單,而父母過早推動獨立,孩子會誤以為依靠是錯的,導致情感需求被壓抑。

情緒冷漠或嚴厲

例如孩子因摔倒而哭,卻被責備「這點小事也要哭?」這會讓孩子覺得脆弱是錯誤的,進而不敢再表達需要。

選擇性回應

孩子擔心考試成績的高低,於是表達「我害怕」時卻被忽視,孩子於是誤以為情緒是不值得被重視的。

環境壓力

父母經常爭吵或家庭關係緊張,讓孩子即使害怕也無法尋求安慰,只能自己承受焦慮。

如何避免孩子發展成迴避型依賴特質?

要避免孩子養成迴避型依賴,父母需要展現「一致性與敏感度」。首先,當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能及時回應,讓孩子內心建立「我被看見了」的安全感。其次,不要過早強迫孩子獨立,而是循序漸進,並在過程中給予支持。

而父母也應以身作則,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說「媽媽今天有點累,但和你在一起很快樂」,讓孩子理解「有情緒」並非弱點,而是健康的溝通方式。最後,可以在生活中設立「安全感小儀式」,例如每天睡前的擁抱、固定的親子談心時間或週末的家庭活動,這些都能強化孩子的情感連結。當孩子知道「父母永遠在」就能放心依靠,而不必用迴避模式來保護自己。

當這些情境發生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主動傾聽

當孩子說「我不想講」時,父母不要急著追問,而是先安靜陪伴,告訴孩子「我會在這裡等你,想聊再跟我說」。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空間與尊重,逐步建立信任,理解父母願意傾聽他的內心。

給予情感確認

孩子考試失敗或在學校遇到挫折時,父母先接住孩子情緒表達「我知道你很失望,但這很正常。」並再一起來討論如何改進。這樣能讓孩子明白情緒是被允許的,不會因表達而被責怪。

建立安全感儀式

每天睡前花十分鐘聊天、讀書或擁抱,讓孩子擁有固定的親子時光。這些小小的儀式會讓孩子覺得「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在」,逐漸強化依附安全感。

允許依賴

即使孩子已經能自己穿衣服或收玩具,父母偶爾也能接受他「裝小孩、甩賴」的需求。這不是退步,而是孩子在確認「我還可以被需要與被照顧」,對情感安全非常重要。

示範健康情緒

父母可以分享「今天我覺得很累,但跟你聊天我好多了」,讓孩子學會情緒表達與依靠他人是自然的。這樣的示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知道依賴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連結。父母也能適度表達自己的脆弱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理解真正的父母與舒服表達情緒的方式。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勇敢和自信來自父母的陪伴》矽谷爸爸:培養孩子的勇氣,父親要負更多責任
「這有什麼好怕的!」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別強迫他勇敢,6原則引導孩子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