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聽力篩檢」能及早發現聽力損失兒童,提醒家長務必掌握「1316原則」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語言發展關鍵。若未及早檢查,恐造成語言遲緩、學習困難與社交障礙。掌握「1316原則」,可在6個月內即時介入,提高語言與社交能力。家長務必重視篩檢與後續追蹤,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聽力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先天性聽力受損的孩子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聽語療育,仍可擁有正常的語言及身心發展。政府自101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出生3個月內的聽力篩檢,覆蓋率維持在九成以上,成效居全球前列。
錯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可能的後果
若新生兒聽力受損未即時檢查與介入,將錯失「黃金療育期」,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未來學齡期可能出現理解與表達落差,學習成效降低,並衍生專注力不足、挫折感高漲等問題。長期下來,孩子容易因溝通障礙而感到孤立,影響情緒調適與社會互動,嚴重者甚至增加心理困擾與自卑感,無形中對家庭造成沉重壓力。
新生兒聽力篩檢「1316」原則
每個孩子都應有完整語言發展的權利。新生兒聽力篩檢是預防勝於治療的典範,每年透過這項服務能及早發現約800位聽力損失兒童。署長沈靜芬提醒家長掌握「1316原則」: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診斷是否有聽損、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適當輔具、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研究顯示,若能在6個月大前即刻介入,可大幅提升語言與社交能力。
延伸閱讀:小心!每300人就有一位聽損兒,及早治療讓寶寶「聽見」幸福
日常觀察與高危險群
部分輕、中度聽障孩子早期缺乏明顯症狀,故篩檢尤為必要。常見高風險因素包括:聽障家族史、孕期感染、早產、出生體重過低、缺氧、腦膜炎、使用耳毒性藥物或頭頸部畸形等。目前全國設有260家醫療院所提供篩檢,66家亦能完成確診服務。
檢查後仍需持續關注
通過新生兒篩檢並不代表一生聽力無虞。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或藥物使用都可能造成影響。家長應善用「兒童健康手冊」監測孩子反應,特別留意3至4歲時是否有語言落後或聽不見呼喚。一旦有疑慮,應及早就醫,避免錯失語言學習黃金期。
延伸閱讀
.孩子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恐是聽損?醫提醒:學齡後小心 6 疾病導致聽力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