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雯自揭心裡住一個「沒被滿足的內在小孩」:鼓勵女兒不用太聽話,而是成為有自己想法的人
文章目錄
外表幹練、事業與家庭兼顧的賈靜雯,近日在YouTube節目《好丫》上真情流露,談到自己內心其實住著一個「沒被滿足的內在小孩」。她因父親早逝、母親堅強,從小養成討好他人的習慣,甚至變得「太貼心」。如今成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她最常提醒女兒的,不是「要乖」,而是「不用當聽話的小孩,要有自己的想法」。
表面幹練,內心卻住著一個「沒被滿足的小孩」
螢光幕前的賈靜雯,總是自信又堅強,但她坦言,內心始終住著一個「沒被滿足的內在小孩」。因為求學時間短暫,她常常羨慕朋友擁有完整的校園生活。於是當她和孩子外出時,反而比孩子玩得更瘋、更幼稚,藉此彌補童年缺口。
「好多東西原來以前沒有被滿足,但因為孩子而完整了。」她笑著說。孩子讓她再次學會單純的快樂,她也能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飾地展現自己最天真的一面。這份釋放,不僅填補了遺憾,更讓她的母親角色充滿真誠與自由。
父親早逝、母親堅毅,養成討好型人格
談到童年,賈靜雯輕描淡寫,卻句句深刻。父親早逝、母親忙於養家,讓她很早就懂得「不能麻煩別人」。
她回憶,有一次喝醉時脫口而出「我好累」,那其實是壓抑許久的心聲。因為害怕衝突,她總是把自己放在最下面的位置,成為「太貼心」、「太會討好」的人。
這樣的個性在演藝圈生存似乎讓她看起來圓融,但也常讓她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直到當了媽媽,她才驚覺:不想讓孩子也走上同樣的路。她希望孩子們不是因為壓抑而懂事,而是因為勇敢而成熟。
「你不用當聽話的小孩,要有自己的想法」
成為母親後,她常告訴三個孩子:「你不用當聽話的小孩,你要當有自己想法的小孩。」這句話是她最反覆強調的母親叮嚀。
她認為,所謂「聽話」常常代表壓抑或迎合,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能自由思考、敢於表達。她甚至在日常生活裡,會鼓勵孩子對她提出不同意見,或者挑戰家庭的規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對賈靜雯而言,孩子是否聽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誠實面對自己。
善良,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選擇
老公修杰楷常笑她「笨笨、傻傻、太善良」,孩子們也說「想要像媽媽一樣善良」。賈靜雯承認,在這個世代,善良的人確實比較容易受傷,但她仍堅定告訴孩子:「不能因為受傷就放棄善良。善良,是成為人的基本。」
她進一步解釋,善良不是一種退讓或懦弱,而是一種需要勇氣的選擇。因為在善良的背後,意味著願意去理解別人、包容不同,也代表不計較眼前得失。她希望孩子明白,真正的善良要帶著界線與智慧,才能讓人既不失去溫柔,也不輕易被傷害。
從「只要我喜歡」到「找到自己想要的本質」
年輕時,她曾信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現在覺得這句話有點偏離本意。她認為,人生不是單純的隨心所欲,而是要去探究「自己真正渴望的核心」。
因此,她經常與孩子進行深度對話,例如:「你最想要成為爸爸媽媽的什麼樣子?」孩子的回答總是單純卻有力,像是「我想要像媽媽一樣善良」,這讓她心頭一酸,也更確定自己身教的重要性。她希望孩子學會的不是模仿,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留給女兒的禮物:一個勇敢、有想法的靈魂
談到人生態度,賈靜雯說自己始終有「冒險精神」,也正因如此,能在演藝圈與生活中不斷突破困境。她希望這份勇敢能傳承給孩子,更強調:「善良與勇敢,都要帶著自己的想法去實踐。」
她舉例,即使生活裡會遇到困難,她也會讓孩子親身參與、嘗試去解決,而不是急著幫孩子排除問題。因為唯有經歷挑戰,孩子才會真正懂得「勇敢」的意義。對她來說,留給孩子最珍貴的不是財富或名聲,而是有想法的靈魂與獨立的心智。
孩子是她的充電器,在陪伴中找到遺失的快樂
從小女孩到三個孩子的母親,賈靜雯的人生,是一段「與內在小孩和解的旅程」。她用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別為了迎合他人壓抑自己,也別因害怕受傷就放棄善良。
對賈靜雯來說,孩子們就是她最好的「充電器」,很多人常說:「帶小孩很累,我要遠離他們。可我不是,我工作很累的時候,我就想回家。」
在陪伴中,她找到自己曾遺失的快樂,也完成了人生的另一塊拼圖。如今她不再是單純的討好型人格,而是一位懂得照顧內在小孩、同時引導下一代勇敢做自己的母親。「不用當聽話的小孩,要當有自己想法的小孩」——這是她送給孩子們,也送給所有父母最重要的生命禮物。
延伸閱讀:
出道20年的賈靜雯,被家暴、離婚、爭奪扶養權,曾經歷痛苦婚姻的她,終於重新擁有幸福!
修杰楷把老婆寵成女兒!賈靜雯大讚老公讓她如此幸運,可以毫無顧慮去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