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成長曲線> 3大幼兒娛樂替代螢幕傷害! 知名醫學期刊:「3歲前長時間看螢幕破壞大腦溝通能力」

3大幼兒娛樂替代螢幕傷害! 知名醫學期刊:「3歲前長時間看螢幕破壞大腦溝通能力」

知名兒科醫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研究指出,3歲前小孩,如使用電子螢幕產品愈久,其「大腦白質完整性(white matter integrity)」愈差,除影響幼兒認知功能,證實幼童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會直接破壞大腦溝通能力。爸媽究竟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供既有趣、又有益於發展的其他娛樂方式呢?推薦以下三種方法,既能有效取代螢幕,也能真正幫助孩子的大腦成長。

文章目錄

爸媽無法每分每秒都陪孩子玩耍,提供給幼兒以螢幕作為媒介的工具似乎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其實透過以下3大娛樂,孩子也可以自我娛樂享受在自我世界唷!

感官遊戲:用雙手探索世界的奧祕

特色

對幼兒來說,世界的理解來自最直接的觸摸。無論是玩沙、揉黏土、撕紙,或是把手伸進一盆米粒裡,感官遊戲都能帶來新鮮又充滿驚喜的體驗。這些活動看似簡單,卻能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中盡情探索,並培養源源不絕的好奇心。

原理

感官刺激會同時活化多個大腦區域,促進神經突觸的連結。當孩子用手感受粗細、輕重或濕度時,他們正透過多重感官輸入進行資訊整合。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不但訓練專注力與手眼協調,也比螢幕的單向刺激更能養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色扮演遊戲:在想像裡學會理解世界

特色

當孩子把自己變身成「小醫生」、「小老師」或是「超人」時,他們不只是玩樂,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模擬人生。透過玩偶、廚房組等「家家酒玩具」,讓孩子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世界,更培養語言能力與想像力,也在互動中學習社交技巧。

原理

角色扮演是一種象徵性思維的展現。孩子在假裝「餵娃娃吃飯」或「幫病人看診」時,大腦的語言區與前額葉皮質同時被啟動,這會強化表達能力與邏輯思考。同時,他們也在練習同理心,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這種腦部訓練,是無法被螢幕或手機複製的寶貴經驗。

音樂與律動:用節奏啟動快樂與學習

特色

 

幼兒天生對聲音與節奏敏感,從拍手歌、兒歌合唱,到隨著音樂舞動或敲打小鼓、玩具鋼琴等小樂器,音樂與律動活動能讓孩子在遊戲中釋放能量,也讓學習變得充滿樂趣。這種娛樂方式往往能帶來比螢幕更長的專注度與更高的參與感。

原理

音樂能同時刺激大腦左右半球,律動則讓大肌肉與小肌肉協同發展。當孩子跟著節奏拍手、唱歌或跳舞時,大腦的「節奏神經網絡」被強化,這不僅有助於語言學習,還能促進情緒調節與自我表達,相較與螢幕的被動聲光效果相比,音樂律動強調的是全身性的參與,能從根本上支持腦部健康發展。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防止孩子沉迷3C產品,法國研究:孩子在11 歲之前不應該擁有手機

孩子迷短影音易有「抖音腦」傷害長時間專注力,補教名師:看短影音獲取大量多巴胺滿足,根本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