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期刊》研究:童年言語虐待對心理健康傷害不亞於身體虐待
一項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公開版》(BMJ Open)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遭受言語虐待的傷害,對心理健康的長遠影響可能與身體虐待同樣嚴重。研究顯示,童年遭受過身體虐待的人,成年後心理健康不佳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0%;若遭受言語虐待,其成年後幸福感低落的可能性則高出60%。
研究團隊分析了英格蘭與威爾斯七項共逾兩萬名成年人的數據,透過「不良童年經歷(ACE)」量表來衡量受試者的童年經歷,並使用華威–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評估成年後的精神健康狀況。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公共衛生與行為科學教授、研究主要作者馬克·貝利斯(Mark Bellis)表示,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的辱罵、批評或貶抑言語,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深刻而持久的創傷,並可能抵銷社會因減少身體虐待而帶來的正面影響。
虐待型態轉變:身體虐待減少,言語虐待上升
數據顯示,英格蘭與威爾斯居民的身體虐待發生率已從1950至1979年間出生人口的20%,下降至2000年後出生人群的約10%。然而,言語虐待卻呈現上升趨勢。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青少年行為調查亦顯示,超過六成受訪青少年表示曾遭受情緒或言語上的虐待。
北卡羅來納州溫蓋特大學公共衛生系主任尚塔·杜貝(Shanta Dube)指出,情緒與言語虐待常常被忽視,但其對心理健康的負面效果值得警惕。「在公共衛生領域,我們看到全球正出現一種流行病學轉變,言語虐待的影響正在日益嚴重。」
延伸閱讀:疏忽照顧也是一種兒童虐待!台灣嬰幼兒受虐逾九成發生在家庭中,其中八成施虐者為父母
為何言語虐待如此傷人?
倫敦國王學院與耶魯大學兼職教授安德里亞·丹尼斯(Andrea Danese)解釋,兒童透過成人言語來理解自己與環境。當孩子經常聽到「你很蠢」、「你一無是處」等羞辱字眼,會在潛移默化中扭曲自我價值與身份認知。他指出:「對孩子來說,言語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塑造自我的核心來源。」
研究雖無法確定言語虐待是否直接「導致」成年後心理問題,但大規模樣本支持了兩者之間的高度相關性。
呼籲社會提高警覺
專家們認為,社會在過去幾十年間已透過教育、立法與倡導減少了身體虐待,但對言語虐待的重視仍嚴重不足。杜貝強調,不僅父母,所有與兒童接觸的成年人都需要認識到言語虐待的危害。
貝利斯則建議,父母與照顧者需要更多支持與資源,以培養正面溝通方式,包括情緒調節技巧、親子連結的建立,以及以身作則示範健康的衝突解決模式。他指出:「改善兒童的語言環境,不僅能提升心理健康,更有助於增強其面對未來挑戰的韌性。」
研究人員呼籲社會推動文化轉變,減少在育兒過程中出現的負面評論,並鼓勵成人在意識到不當言語後,及時修正並解釋,避免負面影響持續累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