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六個》的薇薇,竟是當年勇敢嗆譚德塞的女孩!爸爸歷經小三殺父母的傷痛,幸好,他們都好好長大了…
文章目錄
由天心、馬志翔主演的《我們六個》,自 8/5 在大愛頻道與大愛劇場 YouTube 同步播出以來,話題熱度持續攀升。7/31 的首映會上,演員與角色原型家人同場落淚,現場氛圍令人動容。開播首週更一舉衝上口碑聲量週榜前段班,足見觀眾共鳴之深。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戲劇原型,正是 1984 年至 2004 年間的連環命案。據鏡週刊調查報導:父親林達生與小 18 歲的女同事李月桂發生婚外情,家庭急轉直下。1984 年 12 月 17 日,李月桂以滾燙熱水多次澆淋前妻郭富美,致 90% 燒燙傷、五日後不治;其後李因遇上減刑,實際服刑僅一年多即獲釋。二十年後的 2004 年 11 月 13 日,兩人爭執中,李再以電鍋重擊林達生頭部致死,最終依殺人罪判 14 年,期後病逝獄中。
報導也記錄了另一段幾乎超出想像的插曲:兩人同居期間曾生下一子,李月桂因情緒失控將年幼兒子丟出火車,雖撿回一命,但造成重度傷害。這些不堪回首的片段,如今在戲裡以不灑狗血的方式,讓觀眾面對家庭暴力的真相——我們六個,它不只是新聞標題、一齣戲劇,而是有人親身走過的地獄。
林薇,那個嗆譚德塞的勇敢女孩,原來是劇中人物原型的女兒
(翻攝自林薇粉專,上面是林薇和爸爸林作賢的合照)
而今天「勇敢女孩」在粉專上的一篇貼文,才讓人驚訝發現,她的爸爸,原來就是劇中的大哥林作賢。
許多人在 2020 年疫情期間第一次認識林薇。當時,WHO 秘書長譚德塞指控台灣種族歧視。正在英國留學的林薇,熬夜錄製一段四分鐘全英文影片,冷靜卻堅定地要求譚德塞向台灣道歉。影片一夜之間瘋傳,讓國際社會聽見台灣青年的聲音。
但林薇的人生不只是一個「網路瞬間」。她長年投入月經權益,創辦「小紅帽協會」,推動月經教育、物資援助與去污名化。2021 年,她獲得英國「黛安娜人道主義獎」(The Diana Award),成為台灣第一人;協會更持續在全台校園推動月經教育,累積超過兩百名長期陪伴個案。
她說:「我雖然沒有豐厚的物質資源,但我有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父母給我的支持與陪伴。」而林薇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到爸爸的努力,不再複製上一代的悲劇,並從中長出更多勇敢和力量。
爸爸選擇挺小三,讓6個孩子全進育幼院。
如果說林薇的勇敢來自血液,那麼這份力量正是從父親那裡傳承。
民國 73 年 12 月,母親南下與父親談判小三的事,6 個孩子留在家中,卻突然接到一封電報,寫著「母親命危」。原來母親被小三推入浴缸,整個人泡在滾燙熱水裡,皮膚就像被煮熟一般,送到醫院時已經奄奄一息。林作賢趕到南部見到母親,那一幕至今仍難以抹去:「我媽媽頸部以下全身發紫,體無完膚,皮膚糜爛、捲曲,就像人間煉獄。」最後,6 個孩子跪在母親遺體前痛哭,母親全身嚴重燙傷,撐了 5 天才過世,在世時飽受極大痛苦。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更讓孩子心碎的是,背叛家庭的父親,竟選擇站在小三身邊,6 個孩子被送進育幼院。「我們 6 個孩子感覺被整個社會拋棄,也被父親背叛。」當年小三被判刑 7 年多,但因兩次全國減刑,實際只關了一年多便重獲自由。「我們一直覺得,法律沒有給媽媽公平交代。甚至出庭時,父親還與我們對立,完全站在她那邊。」
後來,有一天他們在報紙上看到,父親已經和小三結婚,還生了一個孩子。「報紙上寫,他們有一個兒子。某次小三喝醉,和父親爭吵時,竟將孩子從火車上丟出去。雖然撿回一命,但因腦部重創,成了智能障礙。」
(翻攝自林作逸臉書)
上面這張照片,翻攝自林作逸的臉書,他寫著:「1984年母親過世後,在木柵安康平宅小妹慶生,慈濟師姐拍照。
2019年我致電慈濟月刊,尋找家裡過往受慈濟幫助資料時才看到。
年少母親遇害後,一度想逃離、隱藏的生命故事,卻在年長後才想到回眸了解過往發生的事,正是激勵自己的生命養分。所以我回頭收集了母親所有的起訴書、判決書等,還有所有的新聞報導等。再來是父親的遇害,所有的新聞報導。讓我相信真正勇敢的人,是勇於面對一切,有智慧的讓自己人生更好。」
六個兄弟姊妹把傷痛化為動力,都沒有走歪
六個兄弟姊妹,都很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好好長大。林作賢把這些往事深埋心底,即使考上師專成為老師,每到母親節,也只能獨自偷偷落淚,不敢讓人知道。民國 93 年 11 月,也就是母親遇害 20 年後,他又接到警方通知:這次是父親被殺害。「那個小三當著我同父異母弟弟的面,用電鍋猛砸我父親。弟弟因智能障礙,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被活活打死。」這起命案轟動全台,登上各報頭版,甚至讓「電鍋」一度因成為凶器而滯銷。
父親死後,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林作賢一度走不出來。有天走過福和橋時,他甚至動過輕生的念頭。但最後他停下來,想到家人和女兒,告訴自己:「我應該把經歷和想法告訴他們,分享我是怎麼從負面的人生走向正面。」他說:「這些傷害很深,但我們六個兄弟姐妹都沒有走歪,能靠自己的力量撐過來,真的很不容易。這些痛,讓我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也能用這些故事幫助別人。」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他把傷痛化為動力,投入教育與輔導,希望陪伴更多迷失的孩子。直到得知小三在獄中病逝,他才真正放下。
首映記者會後,他在媒體訪談中談「和解」:導演提議他與飾演「小三」的演員握手。起先,林作賢覺得有些遲疑彆扭,沒想到飾演小三的林雨葶主動,先行動將他的手握住,「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把和解的功課做完,從那天起我才從心牢中出獄,獲得真正的平靜,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對手,不是任何人,而是心裡那間關了 41 年的房。這場和解,不是為了替誰開脫,而是為了讓自己好好活。「沒有經歷過親人被殺的人,不知道原諒有多難。我花了 20 多年才慢慢學會。最後,我選擇原諒父親,也原諒那位小三;而當我原諒他們時,我發現,我也原諒了自己。」
林作賢重視教育,不讓悲劇複製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林作賢後來成為資優班老師、校長與大學教師,退休後仍持續授課、創業帶學生,在2018年8月退休,現在是點點滴滴科技公司的創辦人。
林薇在受訪時回憶,父親在她心中從來不只是嚴肅的老師。小時候,他是那個會陪她玩耍、傾聽她心事的大玩偶;長大後,他更像一個哲學家,總是推著她去思考,而不是急著給答案。
她曾經把最深切的迷惘告訴父親,等待的不是說教,而是引導:「他會推導自己的思路,但最後要我自己去找到答案。」這樣的互動,讓林薇逐漸學會:人生不是照著父母安排的軌道走,而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對林作賢而言,這是他最驕傲的父職角色。他沒有因自己的坎坷過去,而把恐懼和焦慮加諸在女兒身上,反而用「信任」和「陪伴」為她鋪了一條勇敢的路。也因此,當林薇在疫情時站上國際舞台,勇敢地用英文嗆譚德塞,她的底氣來自於——背後一直有個願意傾聽、願意相信她的爸爸。
從這一家,學會愛的「修復力」:給曾被傷過的父母, 6 個陪伴提案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延伸林作賢與林薇父女的故事,我們或許能總結出一些可以實作的陪伴方式,給也曾走過傷痛、正在修復自己的父母一些參考:
-
別把「家裡的事」變成孩子的羞恥。
林薇小時候曾被父母提醒「不要把家裡的事告訴外人」,怕她被霸凌或貼標籤。但她後來發現,說出口才是走出來的第一步。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安全空間,讓孩子敢說、不必獨自承擔。
-
陪孩子辨識「暴力」與「責任」。
孩子需要被教導:暴力的責任在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當孩子在社會或家庭遭遇不公,父母若能及時澄清,就能給他們走出陰影的力量。
-
在混亂裡,建立可預期的日常。
創傷之後,孩子最需要「確定感」。固定的作息、明確的小任務(如倒垃圾、澆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能控制一部分生活。
-
幫孩子找到「外部的大人」。
教育與社福資源的重要性,正是林家孩子能走下去的原因之一。當父母一時無法支撐,外部的大人(老師、社工、教練)能成為安全的後盾。
-
把「原諒」定義為「我選擇好好活」。
林作賢花了 20 年才學會原諒。他強調,原諒不是替加害人卸責,而是讓自己能往前走。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原諒是一種自我療癒,而不是遺忘。
-
讓孩子看見「可以做的事」。
林薇把自身經驗化為公共行動,創立「小紅帽協會」,幫助更多女孩。當孩子能把痛轉化成行動,他們就能長出修復力,並把愛傳出去。
林薇和父親林作賢教我們的事
(大愛劇場《我們六個》劇照)
《我們六個》不是只有戲劇效果,它是一面鏡子,照見無數家庭的傷口。或許我們無法想像他們承受過什麼,但從這段故事裡,看見了五指不見的黑暗,仍然能有光。
-
孩子能在風雨中慢慢長出力量;
-
父母能在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依然選擇愛,並從愛中得到自癒;
-
我們無法選擇上一代,但我們可以為自己創造陪伴與支持。
《我們六個》不是一段遙遠的劇情,它來自真實的生命。林作賢與林薇父女,以及那六個孩子走過的傷痛,沒有人能真正體會其中的重量。
我們能做的,只是安靜傾聽,並把這份故事留在心裡。因為他們願意把經歷說出來,我們才有機會看見人性在破碎後仍能長出的勇氣。
如果你正經歷難以言說的風暴,或許你不必立刻堅強,也不需要馬上找到出口。但請知道,世界上有人曾走過黑暗,選擇繼續活下來;而那份堅持,本身就是一盞燈。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延伸閱讀:
《心裡沒光,也要發光》!台劇《我們六個》,改編真實悲劇,破碎後依然緊握彼此,展現讓人淚崩的親情韌性
Netflix可以看了 ! 孫儷《蠻好的人生》教我們的事,50金句針針見血,「全職媽媽是高風險職業,你的付出寫在皺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