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果教育專欄】孩子語言發展有訣竅,家長必了解的3大黃金原則
「我兒子已經三歲了,還說不清楚ㄌ和ㄖ,是不是舌頭有問題?」、「女兒講話的文法怪怪的,要不要帶去語言治療矯正一下?」面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爸爸媽媽該如何從旁協助?
語言,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能力,其發展更潛藏著一段漫長且複雜的學習歷程。當孩子說錯話、講不清楚時,許多家長會焦急、甚至懷疑是不是孩子有問題。但你知道嗎?學習語言如同走一段上坡路,過程中發生跌跌撞撞都是正常的。如果急著糾正,反而會讓孩子退縮,失去表達的勇氣與興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語言發展中,家長最該知道的三個黃金原則。爸媽學會這三點後,將更懂得如何陪孩子一起說出自己的語言。
原則1.講錯是學習語言的必經過程
「我昨天飯飯吃」、「狗狗你咬腳好痛唷」、「弟弟貓咪被追」,這些聽起來不正確的句子,都是孩子學習語言的自然過程。在學習語言的進程中,小朋友會先從模仿大人的語氣與詞彙開始,再慢慢試著自己組合詞語、句子。這時,他們就像正在拼拼圖一樣,邊學邊試,錯了也不奇怪。
如果在過程中,大人忍不住糾正:「不是『我昨天飯飯吃』啦,是『我昨天有吃飯』,好嗎?」當重複多次這樣的修正後,便易讓孩子覺得「講話會時常被罵」、「說話都說不好,乾脆不要講好了」,進而失去表達的信心。
遇到小朋友出現文法偏誤的時候,可以順著孩子的話,直接用正確的句子回應。例如:「你昨天有吃飯對嗎?肚子吃得好飽!」這種自然的「正向示範」,能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對話情境中,逐一修正句型與用詞,進而表達得愈來愈精準。
原則2.發音不清楚不一定有問題
不少家長會在意孩子發音是否標準,特別是針對如:「ㄖ」、「ㄓ」、「ㄒ」等難以發音的注音符號,但由於孩子的構音器官,包含口腔、唇齒、舌頭、喉部肌肉都尚在發展中,捲舌音或是要持續送氣的音,本身就需要更高的動作控制與聽覺分辨能力。所以,孩子在3歲以前,講話含糊、發音不準皆是常見的現象。
但家長又該如何知道孩子發音是不是在合理範圍內呢?可以參考「語音清晰度」這個概念,意思是:陌生人能聽懂孩子說話的程度。
2歲:陌生人可聽懂約50%。
3歲:陌生人可聽懂約75%。
4歲:陌生人可聽懂約90%。
不過,假若小孩已5、6歲,但講話還是常常讓外人聽不懂,就會建議找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反之,若是3歲左右的幼兒,某些音發得不清楚,通常為發展中的自然現象。
原則3.一直問不如一起說
許多人想讓孩子多發展語言,會與孩子共讀繪本,但很多時候,親子間的對話時常會變成單向的「問答遊戲」。例如:爸媽頻繁地問:「這是什麼?」、「你今天吃什麼?」、「這是什麼顏色?」等。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對語言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方式有時會帶來壓力,甚至讓小朋友覺得自己像在被考試,且一旦答不出來,就易變得排斥開口。
事實上,最能幫助孩子學語言的方式,是大人主動當語言解說員,用簡單的語句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比方說,「我們現在來洗手,轉開水龍頭水流出來了,好冰喔!」、「這是一顆紅色圓圓的球好漂亮。」、「你在幫熊熊穿衣服,這件外套真小件,好可愛!」這樣的語言輸入不僅豐富,更重要的是能和連結孩子當下的興趣與注意力,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把語彙、句型與情境結合起來,慢慢學會說話。
語言發展不是一場比賽
每個小朋友的語言旅程都不同,有的人早早就會開口說話,有的孩子則需要醞釀一段時間才能逐漸學習語言,這些都是正常的變化。
如果爸爸媽媽能以理解代替焦慮、用示範取代糾正,才能讓孩子在自在又安全的環境中,建立起語言的信心。因為,真正有力量的語言,不是說得多快、講得多好,而是來自於——孩子有表達的意願,主動搭起溝通橋樑的那份動力!
BaeGo培果教育
有感於語言治療資源不足,我們把語言發展相關落落長的文獻,變成可口好消化的圖表,並設計對應活動,研發孩子在家就能輕鬆學習的教具,致力讓家長成為孩子最棒的老師。
臉書/BaeGo培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