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擬定哺乳計畫,徬徨無助時,主動求援!讓產後護理之家成為最佳後盾
採訪當天,禧悅生產後護理之家的嬰兒房幾乎不見寶寶的蹤影,不是嬰兒車上沒寶寶,而是連嬰兒車都看不到,因為都被推到房間了,讓寶寶跟媽媽在一起,這不是特例,是常態!護理部長陳麗曲表示,「我們這裡的產婦選擇親子同室的比例很高」。
以個別化課程超前部署
坐月子的媽媽願意親子同室,絕非勉強而來。陳麗曲部長說,「選擇禧悅生的媽媽,百分之百想要餵奶,但在產前又沒有特別想法。因此,從簽約開始,我們就透過個別化課程,先了解個案的想法,進而建立母乳哺育的觀念,然後,依其對哺乳的期待加以討論可行方式,再透過實務練習,讓夫妻倆學習乳房照護、寶寶喝奶姿勢,以及從中思考遇到狀況該如何解決」。
考量「寶寶的第一口奶很重要」,「若能在產後立即在產檯上啟動親子肌膚接觸,將會幫助後續的泌乳更加順利;而持續性的肌膚接觸則由父母自行實施,生產住院期間,我們機構可提供專業的支持服務,在真實面對哺乳最容易感到徬徨無助時,由專人陪伴產婦」。
離開醫院後,產婦到機構坐月子,「畢竟有4、5天沒睡好,我們會希望產婦先以休息為重」,等睡飽比較有精神了,再以全副心力按照計畫進行。「因先前已將親子教養與哺育的關係對媽媽說明,就由媽媽自己決定要做什麼事?親子同室就是她們的選擇,在這段期間,我們盡力協助父母認識寶寶,幫助她們順利回歸未來生活」。
她強調,「嬰兒室對寶寶並不是友善的環境,寶寶在媽媽的身邊,情緒最安穩!但我們會先評估媽媽的體力是否適合進行親子同室」。陳麗曲部長提醒,「鼓勵媽媽在親子同室時,有問題就提問,不要不好意思,滿足寶寶的需求很重要,護理人員會及時提供協助」。
問題需要合適且正確的解決方式
陳麗曲部長指出,哺乳雖是自然平常的事,但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很多狀況,而且狀況因人而異,「發生問題時,很需要有正確經驗的人提供合適且正確的解決方式,若能有這樣的支持,要過關就不難,也不會視餵母乳為地獄」。
不可否認,不少新手媽媽在哺乳一事上承受不少壓力,例如:餵母奶才是母愛的表現,讓沒餵奶的媽媽深感內疚,她表示,「現在強調知情所選,不論餵母乳或配方奶,以及之後的副食品,其實都涵蓋在『嬰幼兒營養餵食計畫』之內,了解後再依實際需求做選擇」;又或者是一再被提醒「你不會沒有奶」,「其實壓力會影響泌乳」。
以母嬰家庭為中心.計畫可行最重要
陳麗曲部長強調,「哺乳計畫要以母嬰家庭為中心思考,對於做不到的事可以換條路走,透過共享決策,一起為懷孕、生產與產後制定出可行計畫,再依實際狀況隨時調整。所有一切都以安全為前提,做出符合期待的決定,而這都會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
提早與父母提早討論之後的生活模式,訂立計畫,再按步就班做該做的事,加上產後護理之家的專業照護、支持協助並陪伴,提供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哺乳之路順暢可期!
有計畫很好.沒計畫邊做邊修正
陳麗曲部長分享,有一位生第四胎的媽媽,產前就計畫餵6個月的母乳,產後的前三個月,她在親餵之餘,以擠乳的方式為寶寶存糧,之後的3個月,讓寶寶吃存糧,身體則因減少泌乳而慢慢地自然退奶,「一切依照既定計畫前進,我們也一路陪伴她走過這6個月」。
另外有一位生第一胎的媽媽,原本想要純親餵,但朋友跟她說,親餵很辛苦,難有生活品質可言,於是她不只親餵,也試著瓶餵。可是瓶餵要先擠奶,再瓶餵,然後,還要清洗消毒奶瓶,一連串的事情做下來,讓她覺得瓶餵好忙,而親餵好像比較輕鬆,最後,媽媽決定要親餵。「試過才知道,更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才適合自己」。
哺乳路上.夫妻互相扶持
哺乳,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先生的支持將會是媽媽最大力量的來源,陳麗曲部長分享記憶深刻的一對夫妻,兩人在哺乳路上互相扶持的身影,讓她極為感動!
這對夫妻從一開始就將對哺乳的期望展現在行為上,不僅未曾缺席任何一堂課,也相當認真學習。課程中,她觀察到只要太太移動位置,先生就會出手扶著,看得出太太對先生的體貼感到喜悅。哺乳課程採沉浸式教學,夫妻倆一起輪流進行實務演練,兩人最常互問「我要做什麼?」這句話令陳麗曲部長特別有感,「她們竟然不是說『你要怎樣怎樣』」,相信不少人總埋怨先生不願主動幫忙,卻沒想過可能是自己的命令式口吻,容易讓人產生抗拒的結果。
在醫院生產時,夫妻倆的確有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可是先生知道要打電話求援,問題就迎刃而解!然後,在坐月子階段,因為找到最合適家庭的計畫,兩人按部就班地做該做的事,自然順利如其所願!
陳麗曲部長強調,「面對哺乳可能遇到的困境,媽媽的身心非常需要支持的力量,有了爸爸與家人的支持,就能萌生度過困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