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掌握母乳大小事:做好胸部照護、注意飲食營養、學習手擠乳與增加哺餵次數

掌握母乳大小事:做好胸部照護、注意飲食營養、學習手擠乳與增加哺餵次數

哺餵母乳不是從產後才開始,產前積極接收母乳哺餵的知識更是首要之務。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汪嘉儀指出,除了產前的醫院衛教,建議爸媽可諮詢專業泌乳顧問,清楚了解寶寶出生後可能遇上的哺乳問題,將能提高未來家庭哺乳的成功率。

文章目錄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哺餵母乳,是媽媽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母乳也是項很神奇的東西,它擁有最獨特的營養價值,也會隨著寶寶的需求來調整成分及分泌量,母乳可說是世界上最適合寶寶的食物,對許多媽媽而言,能夠親自哺餵母乳,是她們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

孕期16週開始分泌初乳

為了產後的哺乳需求,媽咪的胸部在懷孕期間就會開始工作。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初乳約在懷孕第16週開始分泌,因為荷爾蒙的變化,部分媽媽會在懷孕後期,發現胸部出現些許淡黃色或乳白色分泌物,只要每日在洗澡時,簡單以水潤濕清洗,若過度使用肥皂清潔,可能會導致乳頭皮膚乾燥不舒服。

自生產結束後,乳汁的成分會隨著寶寶的需求而有所不同,產後的最初幾天,母乳量不多,呈現濃稠、黃色,稱之為「初乳」,汪嘉儀泌乳顧問表示,初乳中含有高濃度的免疫球蛋白如:IgA、乳鐵蛋白、白血球、維生素A、生長因子等等成分,可以預防寶寶的眼部疾病,也能夠阻擋病菌,保護腸道並給予嬰兒免疫的保護,還具有輕瀉作用,可以改善新生兒黃疸,「只要媽媽身體狀況許可,都會建議媽媽儘早哺餵,讓寶寶喝到珍貴的初乳」。接著,產後2~4天左右,初乳會轉變成「過渡奶」,顏色為偏白的黃色,濃稠度也會下降,產後約9天左右,則會從過渡奶變成乳白色的「成熟奶」。

補充Omega-3、微量元素.提升母乳品質

哺乳期間,媽媽吃進的各種食物都會影響到母乳的「口味」,而媽媽也會期待透過飲食來增加乳汁量,提高母乳品質,因此,在選擇食材多會特別小心。汪嘉儀泌乳顧問建議,每日需要均衡飲食,若感到口渴時,要隨時補充水分,而水分選擇湯品、飲品、開水都適合。而奶量與心情大有關聯,能夠讓媽媽開心的食物,就是能夠刺激乳汁分泌的食物,但食物種類其實因人而異,因每個人有感的食物都不相同,要注意的是,有些營養素無法由身體合成,必須藉由食物中來獲得。

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像是人體無法自然合成Omega-3,需要透過飲食攝取再傳遞給寶寶,Omega-3多存在鮭魚、鯖魚、核桃、牡蠣、亞麻仁油、菜籽油中,有助於寶寶腦部、神經、視網膜以及免疫系統的發展,更能穩定產後媽咪的情緒、減少焦慮。還有維生素D的含量取決於媽媽飲食及日照量,臺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哺乳期可以加強維生素D食物的攝取,或是寶寶每日口服400IU的維生素D,以增加母乳的營養價值。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人人都要學會「手擠乳」

學習正確的手擠乳方法,能有效移出乳汁,也能在塞奶時幫助疏通乳腺管。汪嘉儀泌乳顧問提醒,進行手擠乳前,媽媽需將雙手清洗乾淨,並準備好消毒完全的儲存容器,坐在舒服且能夠支撐腰背的座椅上,協助放鬆。她分享誘發排乳反射的方法:可在擠乳前進行溫水淋浴、肩頸按摩、輕柔的乳房按摩,或是看寶寶的照片影片及聽喜歡的音樂,協助放鬆,進而刺激排乳反射。

正確的手擠乳,媽媽的食指及大拇指呈現一個C字形,放置距離乳頭約2~4公分的位置,這時,大拇指、食指及乳頭應呈一直線,其他三指自然放於乳房下緣,身體可以稍微往前傾,食指與拇指輕輕地由乳暈往胸壁向內施壓,下壓後朝向乳頭中心滾動擠壓,乳汁就會流出並收集至儲存容器,接著放鬆,重複動作。

當乳汁流速變慢或是感覺手部疲憊,可更換手指擺放的位置或是換邊,兩邊輪流收集母乳至乳房不感到緊繃且舒服,即可停止收集乳汁,整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收集完的乳汁,蓋上瓶蓋並註記擠乳時間儲存。「乳房的四個象限都能進行擠壓,讓乳汁完整被移出,記得擠壓的力道要輕柔,避免造成乳暈皮膚不適」。

初乳│母乳品質│手擠乳│奶量│哺餵次數

衝奶量的關鍵:增加哺餵次數

想讓奶量跟上寶寶的喝奶需求,關鍵在於餵奶的頻率、正確含乳、放鬆的心情。汪嘉儀泌乳顧問指出,把握產後的黃金期,學會觀察寶寶的飢餓表現,在早期的飢餓表現,如轉頭、伸舌頭、舔嘴唇時,依照寶寶的需求來哺乳,一天親餵次數可達8~12次,並在親餵後,再配合手擠乳增加刺激,讓乳房經常接受到「需要製造乳汁」的訊號,它就會積極工作,奶量也會慢慢提升。

「假如因為某些因素,寶寶無法時常在身邊,媽媽也要規律地擠奶,約2~3小時擠一次,兩邊乳房加起來一次不要超過30分鐘,才能有效維持泌乳量」。同時,汪嘉儀泌乳顧問提醒,媽媽在哺乳或是擠乳時,若感到口渴,要隨時補充水分,飲食也不要吃得太油膩,均衡飲食,奶量才會順順來。


小知識:塞奶的解決辦法

塞奶是多數哺乳媽咪都會碰上的問題,「要解決塞奶,要先了解造成乳汁沒辦法排出的原因。」像是餵奶姿勢不對、寶寶含乳姿勢不佳、內衣太緊、產後壓力大,都是塞奶的常見原因。

她建議,「家人可以協助分擔家事,讓媽媽有足夠休息,才能夠增加親餵的次數;哺乳方面:媽媽可以調整寶寶含乳姿勢或嘗試不同的哺乳姿勢,從正常側開始哺乳協助放鬆,並可以讓寶寶的下巴朝向硬塊方向哺餵,有助於硬塊鬆動,在哺乳或擠奶後以冷毛巾濕敷乳房,避開乳頭及乳暈,一次約10~20分鐘,將能緩解塞奶之痛」。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哺乳三階段QA】想順利哺乳,產前要做哪些準備?專家解答常見6大疑問,助產後哺乳成功
產前為哺乳擔心而提早做乳房護理或擠乳,有必要嗎?其實你需要的是產前哺乳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