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寶貝健康密碼!掌握發燒照顧技巧,父母不再心慌慌
事實上,發燒不是疾病,而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因此,除了正確掌握溫度變化,更要觀察寶寶的整體狀況,才能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幫助寶寶快快恢復健康。
只要寶寶一發燒,父母的神經就開始緊繃,不免因為擔心而手忙腳亂。小兒專科醫師羅佳怡指出,「發燒是一種身體的警報信號,代表免疫系統正在與入侵體內的病毒對抗」。
認識發燒.以38.5°C區分低燒與高燒
平日的體溫一般維持在 37°C左右;而發燒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C,但介於37.5°C~38.5°C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因輕微病毒感染、疫苗接種後反應、過熱或脫水而有「低度發燒」,通常會以38.5°C區分低燒與高燒。
羅佳怡醫師說,低燒時,若精神活動力正常、食欲良好,爸媽先觀察即可;若體溫超過38.5°C,可能是感染病毒或細菌,因此,還會伴隨咳嗽、喉嚨痛、食欲不振等狀況,甚至出現寒顫、倦怠等情形。
她提醒,「但即使低燒,也未必沒事喔!」羅佳怡醫師指出,引起低燒的原因有三:
1.功能性低燒:不是由感染引起,而是環境溫度過熱、穿太多衣物、情緒反應過大,或者是中暑、身體活動等中樞體溫調節紊亂,使體內產熱多於散熱的情況所致,這時,只要讓身體不再處於上述的狀態下,讓體溫自然下降,就不必過於擔心。
2.感染性低燒:感染黴菌、細菌、病毒、寄生蟲所引起,是發燒的常見主因。以免疫觀點而言,感染性發燒是身體自然防禦機制,可促進白血球吞噬細菌的能力。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會引起發燒,包括一般感冒、流感、中耳炎、玫瑰疹、腸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肺結核、泌尿道感染等。
3.非感染性低燒:包括炎症、免疫反應等原因。炎症包括組織受損,譬如骨折、手術等;細胞壞死是指急性胰臟炎、腫瘤、痛風等;免疫反應則包括過敏、接種疫苗、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另外,紅斑性狼瘡約有八成以上的患者會發燒,還有血液疾病也是導致非感染性發燒的原因。
羅佳怡醫師提醒,體溫在38℃ 以下不會特別感到不舒服,但也不能忽略其危險性,通常低燒不會持續太久,「不過,若低燒情況持續24小時以上,往往是免疫系統出現異常,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脫水狀況,適當補充水分可減緩不適感,萬一持續低燒超過兩天,建議儘速去醫療院所就醫。
為何寶寶總在半夜發燒?反覆發燒怎麼辦?
相信不少父母疑惑,為何寶寶總是在夜間發燒?羅佳怡醫師說明,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而容易發燒,「孩子生病時,體力變差,睡得久,加上夜間長時間未進食喝水,體溫自然比較高」。二是寶寶在白天時,透過活動出汗幫助散熱,但在夜間睡覺時,大人總習慣幫寶寶多蓋一些被子,厚重的被蓋難以散熱,造成體溫不易降低。
寶寶在夜間發燒,的確讓父母感到心慌意亂,猶豫此時是否該立刻就醫,羅佳怡醫師建議,「建議先觀察精神狀態,如果睡得還好,未必刻意要喚醒吃退燒藥;但如果到了38.5°C以上,有哭鬧不休、不易入睡,可考慮給予退燒藥,緩解發燒帶來的不適感。請父母務必了解,發燒本身是症狀,不是疾病」。
她表示,服用退燒藥後,約1~1.5小時才會開始作用,父母可使用耳溫槍監測,記錄寶貝的溫度變化,做為就醫時的參考依據。
至於退了又燒,燒了又退的「反覆發燒」,是指體溫在24小時內再度升高,且持續1~2天以上,父母就要提高警覺,除了幫寶寶適當補充水分以避免脫水,更要留意是否有其他症狀,如呼吸困難、持續倦怠或皮膚出現紅疹等,必要時儘速就醫。除了服用退燒藥,父母可能會使用溫水澡、貼散熱貼片、穿輕薄衣物等物理性退燒法,幫助散熱降溫,羅佳怡醫師提醒,「注意不要冰敷」。
依據病程初步判斷寶寶為何發燒
對父母來說,寶寶發燒就像是種煎熬,很想要知道寶寶到底為何會發燒?羅佳怡醫師表示,不同疾病的發燒特徵不同,爸媽可透過病程與其他症狀來判斷可能的病因,降低自身焦慮。她提供以下常見例子供父母參考:
.流感:通常會出現高燒39°C以上,伴隨著全身肌肉痠痛、咳嗽等。
.病毒性感冒:可能低燒1~3天,同時出現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
.玫瑰疹:往往會高燒3~5天,退燒後出現紅疹。
.中耳炎:發燒且伴隨耳朵痛,寶寶可能會出現拉扯耳朵的動作,這是觀察的重點。
.黴漿菌肺炎:低燒或高燒都有可能,但會出現乾咳、疲倦,而且病程還頗長。
.細菌性肺炎:高燒、咳嗽、呼吸急促,都是病症之一。
.腸病毒:就要留意發燒的同時,是否出現口腔潰瘍、手腳紅疹。
透過簡單的原則,初步判斷寶寶的發燒是哪一種疾病所引起,希望能幫助爸媽降低焦慮感。
善用耳溫槍或額溫槍.正確量測溫度
寶寶是否發燒?體溫幾度?正確溫度不是憑父母以手觸摸感覺,而是必須靠準確測量溫度的儀器,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耳溫槍或額溫槍。在選擇值得信賴的品牌下,兩者兼具精準度與便利性,但耳溫槍的數據相對穩定。若使用對象為嬰兒,應特別注意是否為嬰兒可用、選擇探頭尺寸適合嬰兒的耳道的款式,為避免干擾寶寶睡眠,最好有夜間模式,方便父母在寶寶熟睡時測量體溫。
針對使用耳溫槍,羅佳怡醫師有以下提醒:
1.測量前,更換新的耳套,以免影響量測的準確性,也避免耳垢影響測量與造成交叉感染喔!
2.耳溫槍必須準確放入耳道,建議選用像Braun耳溫槍,有位置偵測器,透過顯示燈與提示聲的輔助,可讓使用者將測溫頭放在正確的測溫位置。
由於量測耳溫時,其實是要量測外耳道與外界隔離的鼓膜溫度,但外耳道多多少少會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而形成由內往外溫度漸低的現象,因此,配有「預熱測溫頭」設計的耳溫槍,在使用前快速將探頭預熱至接近人體體溫,可以降低測溫頭在耳道內產生的冷卻效應,所量測的溫度將更加準確喔!
至於額溫槍,適合快速篩檢體溫變化,或者耳朵較為敏感、不易配合的孩子。很多家長可能會擔心額溫槍測量不準確,羅佳怡醫師表示,只要選用可靠品牌並掌握使用技巧,也能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
1.隨著個人使用習慣不同,測量時,額溫槍距離額頭遠近影響量測溫度,該保持多少距離才量到最準確的溫度呢?正確量測位置為眉心部位,與額溫槍距離2.5cm以內。為了正確掌握距離,建議選擇有「測量距離提示功能」的額溫槍,幫助爸媽輕鬆幫家人量測體溫。
2.測溫時,留意額頭應避免有頭髮、衣物覆蓋。還有皮膚表面的汗水、油脂也會影響測量準確度,因此應保持乾淨!
3.儘量避免在剛運動完或是剛從室外進到室內時量測溫度,否則容易失去準確性,建議休息10~20分鐘,等身體恢復平穩後再行測量。
除了上述使用技巧外,最重要的是選用值得信賴的品牌Braun,更能降低測溫不準確的風險喔!
溫馨提醒.記錄寶寶體溫變化很重要
最後,羅佳怡醫師再度提醒,發燒不等於疾病,而是身體的警報信號。正確觀察寶寶的活動力、食欲表現、症狀與體溫變化,及時掌握就醫時機,特別是退燒後的活動力,是很重要的觀察指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建議,家中最好備有耳溫槍與額溫槍,平時透過測量記錄寶寶體溫變化,適時確認寶寶是否發燒;發燒時,則可將溫度變化的紀錄提供醫師參考,快速對症下藥,讓寶寶早日康復,也讓爸媽照顧上更為安心!
羅佳怡醫師
現任╱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臺北馬偕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研修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倫敦大學學院兒童健康碩士
型號: IRT6525AP
衛部醫器輸字第035313 號
品名:百靈耳溫槍
型號:BNT400
衛部醫器陸輸字第001057號
品名:百靈免接觸及接觸額溫槍
型號: BNA100
衛部醫器陸輸壹字第004055號
品名:百靈電動吸鼻器(未滅菌)
醫療器材商名稱:集德醫材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