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爸爸育兒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孩子並非全部,觀察孩子與人互動的表現更可看出特性
我很喜歡帶姊弟倆在一些非日常生活的場景中,觀察他們跟別的孩子互動的情況。因為在沒被日常生活所麻木的感受下,特別容易讓我發現到孩子的不同特性。
像是這次發生的幾件事,就是帶他們去菲律賓宿霧旅行的時候。
平日裡,姊弟倆都是開朗健談(廢話超多),常常跟路人就侃侃而談。太失控時,我都需要摀住他們的嘴巴,以免把家裡所有私事都洩漏了。
但在出國時,我發現了平常觀察不到的現象。
因為太在意正確性.反而做不了什麼
可能是年齡大了,想較多或是個性的關係,相比於弟弟,姊姊像是封印了。她還是容易跟外國孩子玩起來,但當對方口中開始一串英文,姊姊就會漸漸淡出,不過,淡出的原因並不是懼怕英文。
像我們在薄荷島的飯店,就跟外國小女孩在游泳池玩起來,小女孩很自然用她近乎母語的英文對我們說話。
女兒聽到每一句英文,都跑回來問我意思,即使人在游泳池另一端,還會特地爬上岸來問,然後,一句句要我教她怎麼用英文回答。她似乎很在意正確性跟對話銜接,心裡可能想的是,「對方都開口了,我當然要弄懂每句話,並且回答,不然怎麼繼續下去。」
但因為這種玩法的節奏實在太拖沓了,所以,會漸漸玩不下去,而且翻譯量大到連我都要炸了!(咦?難道問題在我的能力)
而弟弟呢?他正舒服地躺在游泳圈上,跟同一個外國小女孩嘰哩呱啦地講話。因為小女孩大一點,弟弟會撒嬌指揮小女孩推著他的游泳圈到各處遊覽,彷彿是自己的姊姊一樣。
因為不知道正確是什麼.所以不受影響
弟弟完全不一樣,對他來說,語言隔閡完全不是問題(畢竟他連中文都還不算講得很好)。不只在泳池,一路上,他跟各國小孩結夥的能力,讓我覺得非常神奇。
弟弟很喜歡投擲物品,但要發射砲彈,那就需要填充手供彈。常常在不同地方,我稍不注意,回頭就發現:他已經連絡好外國小朋友當填充手了。
在Alona beach,弟弟跟一個當地船工的孩子,玩起對海浪丟椰子的遊戲。如果只是單純的你丟我撿,還可以說是孩子遊戲的本能,但我發現他們已經溝通到很細膩之處了。
他們會討論椰子太大或太小,以及投擲的姿勢跟效果,但各自用的是中文跟英文。另外,弟弟不會游泳,而船工的小男孩自然是這領域的好手,所以,他們的合作還分了水域。
椰子被海浪打回在膝蓋深度以下的區域,弟弟會自己撿;但如果椰子飄在外面,他就會給船工小男孩一句話,小男孩就會像海豚一樣跳出去,撿回椰子給弟弟投擲。
一次,我想是巧合,很多次就不是了。不只是在海灘丟椰子,之後,弟弟到山裡丟小石子,還有到宿霧購物中心裡的球池丟球,他總是能找到其他外國孩子合作,由對方擔任砲彈填充手這固定角色。
這一切,弟弟都是毫不考慮地直接講中文,聽到對方講英文聽不懂也不管,再用中文回回去。我們旁邊的人看了,就完全能領略到,使用語言時,並不只是單字跟文法,而是會包含了其他表達力一起向外發出訊號。弟弟就按自己的方式講話,可能配合他的一個挑眉、眼角微笑、豐富的肢體及誇張語調,幾回下來,對方一樣知道大概意思。
發覺差異.適當引導
我沒有覺得姊弟不同的表現有好壞之分,而是對我的啟發,啟發我要怎麼引導不同優點的孩子。
姊姊想要搞懂對方的每一句話,現階段的節奏很拖沓沒錯。但她本來就是「妙麗型」的小女孩,也許我就利用她這點執著,讓她更快真正變成能跟上英文母語者每一句話的人。
我也可以適時提醒她,「除了語言外,你還有肢體表情跟語調,這都要加起來一起運用」。最好的例子,就是正在對大海丟椰子的弟弟呀。
至於弟弟也是,他跟人合作丟椰子的畫面,我都錄影了,未來,在他進入學習體制後,免不了需要被要求正確性。每當他變得太過在意正確時,我就會放影片(他一定會覺得很煩),提醒在他逐漸長大之後,也要保有自由發揮的自信跟彈性。
背包Ken
以上班族身分,卻默默累積了超過365天33國的旅程,出了一本書,斜槓成為旅遊作家。
2023年請了一年育嬰假,把365天的育兒跟家務,寫成了200篇粉專文章,百萬觸及人心迴響,現成為全職爸爸。
FB/背包Ken 旅遊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