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產婦「產後大出血」風險高!健保放寬「安胎藥」給付條件,強化高風險孕婦與早產防線
產後大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自然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或剖腹產超過1,000毫升,即屬異常,為婦產科臨床最嚴重且致命的急症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與台灣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預防性用藥」是目前針對產後大出血最有效的防線之一,呼籲孕婦應落實定期產檢,並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妊娠與分娩風險管理策略,才能在分娩關鍵時刻有效守護母嬰安全。
產後出血為全球產婦死亡主因 預防性用藥降風險
Netflix 熱播韓劇《機智住院醫生生活》第十集中,一場產後大出血的驚險搶救場景深深感動觀眾,真實呈現產婦歷經大出血、失溫、喪失意識與多重急救,震撼描繪臨床分娩後可能面臨的生死交關。劇中醫療團隊臨危不亂、全力止血,突顯產後大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對產婦安全的威脅,以及未妥善處置時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產後大出血是指自然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或剖腹產超過1,000毫升,即屬異常,是全球與台灣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產後大出血的常見高風險族群,包括:
- 高齡產婦
- 胎盤異常
- 多胞胎妊娠
- 羊水過多
- 子癇前症
- 凝血異常
對此,臨床上已有明確的預防指引,其中最關鍵的是「預防性子宮收縮藥物的使用」,包括催產素(Oxytocin)在內的子宮收縮劑。黃建霈進一步說明,催產素這類的子宮收縮劑,於胎盤娩出後立即施打,可有效促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對於高風險個案,亦可使用卡貝縮宮素(Carbetocin),其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推薦的優先用藥之一。
早產風險不可輕忽 Atosiban安胎藥給付放寬助穩孕
黃建霈提醒,對產後大出血的掌握不應等到發生才處理,建議所有準媽媽與其照護團隊,於孕期即評估潛在風險,並事先備妥相應藥物與應變計畫。此外,除了分娩當下的危機外,「早產」也是產科醫療中另一項不容忽視的挑戰。早產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 早產病史
- 雙胞胎妊娠
- 子宮頸閉鎖不全
- 出血
- 感染
- 妊娠高血壓
黃建霈表示,穩定子宮狀況、延後分娩時機,能降低早產及後續併發症風險。今年,健保署正式放寬安胎藥Atosiban(催產素拮抗劑)給付規定,強化對高風險孕婦的支持。若對乙型交感神經受體促效劑(如 ritodrine)無效或副作用明顯,醫師可改用Atosiban。給付條件也首度納入無需藥物控制的孕期糖尿病與妊娠糖尿病孕婦。
黃建霈進一步說明,Atosiban僅針對催產素受體作用,精準抑制子宮收縮的專一性較高,臨床研究顯示其嚴重副作用發生率較低且耐受性佳,能更好地同時確保孕婦安胎的安全性,是一大福音。
提升極早產兒存活率 延長妊娠成最大關鍵
針對極早產兒(指懷孕28週前出生的新生兒),過去因生理尚未成熟,存活率偏低,併發症發生率亦高。新規明定,自懷孕24週起即可第一線使用Atosiban進行安胎治療,且不再受限於「每次懷孕僅能使用一療程」的規範。對此,黃建霈表示,此舉提供更多臨床彈性,並有助於延長妊娠週數、大幅降低新生兒併發症及死亡率,對於反覆出現早產徵兆的孕婦而言,是一項重大保障。
新政策給付不僅擴大有安胎需求孕婦的用藥可及性,亦提供副作用相對較低的治療選擇,減輕家庭醫療負擔,並有助於建立從孕期到產後的完整預防照護鏈。台灣邁入晚生時代,每三位孕婦中就有一人年逾35歲。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呼籲,孕婦應落實定期產檢,並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妊娠與分娩風險管理策略。
從孕期及早辨識風險,必要時妥善使用安胎藥穩定子宮狀況,並搭配分娩當下的出血預防用藥,更好的來守護母嬰健康。透過醫療專業、政策制度與家庭支持三方協力,將可為台灣孕產婦打造更安全的生育環境。
資料提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
文/高齡產婦「產後大出血」風險高!健保放寬「安胎藥」給付條件,強化高風險孕婦與早產防線
更多文章請見 良醫健康網,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