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聲請保護令一樣被殺死,效力引疑慮,衛福部啟動強化風險防控措施
近來多起重大家暴案發生於保護令核發後,衛福部重申保護令重要性,並強化「安全空窗期」防護。未來將縮短保護令審核時間、加重違反處分,並整合警政、司法、社政資訊,提升風險預警與即時應處能力,期有效保護被害人,防堵暴力重演。
近期多起家暴命案即使已有保護令,仍無法阻止悲劇,社會對保護令效力產生疑慮。衛福部表示高度重視,已檢討機制,針對保護令聲請到核發前的「安全空窗期」,啟動強化風險防控措施,補強被害人保護。
高風險特徵揭示再犯可能
研究指出,雖有8成加害人核發保護令後未再犯,但若具施暴前科、精神病史,或進行脅迫、跟蹤等行為者,風險依舊存在。尤其在離婚、開庭等關鍵時刻,加害人常以暴力回應,須強化司法約束力。
防控措施一:補強「安全空窗期」防線
衛福部建議,應提升保護令尚未核發前的庇護與緊急安全服務,強化地方政府與民間協力機制,確保被害人在申請階段就有即時保護力。
延伸閱讀:如何提早發現家暴者失控的跡象?看看「台灣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
防控措施二:加速核發與嚴格執行
建議司法院研議縮短審理時間,縮小保護真空期;對違反保護令者,若涉重大暴力應考慮羈押,未羈押者應附加行為限制,提升震懾力與實質保護。
防控措施三:資訊整合與風險預警
衛福部推動警政與司法資訊整合,讓民刑事資訊能及時共享。透過警政、社政與衛政的跨機關合作,提升危險判斷與即時介入能力。
衛福部強調,保護令是防制家暴重要利器,將與司法院、法務部、警政署等持續合作,提升制度執行與預警效率,杜絕暴力循環,保障被害人與子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