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打造「兒童版AI」Baby Grok,最快「這時間」可上市!究竟這創舉,是教育新工具,還是另一個數位保母?
人工智慧的應用早已不再侷限於成人世界。特斯拉與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日前宣布,xAI團隊正著手開發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AI聊天機器人──「Baby Grok」。
根據目前公開資訊,Baby Grok將以Grok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打造一個充滿卡通風格、主打語音互動與學習導向的AI夥伴,讓兒童能在對話中學習語言、科學、數學,甚至故事創作。
與其說這是一場技術創新,不如說它象徵著AI進入教育與家庭生活的關鍵時刻。然而,在這項被形容為「無害又可愛」的發明背後,也象徵AI角色正逐步滲透進家庭中。
當AI取代部分教育功能,父母該怎麼做?
然而,將AI導入兒童生活,遠非單純的「無害的科技產品」。它代表的是對教育形式、親子互動、兒童心智發展模式的改寫。當孩子與虛擬角色長時間對話並建立情感連結,當AI取代部分教育功能,父母、師長與社會該如何重新定位角色與責任?這些問題,正在Baby Grok問世前,也成為家長必須正視的問題。
Baby Grok,是比冰冷科技更容易接受的入口?
Grok曾因在X平台上釋出不當言論而遭致批評,馬斯克這次以「Baby」與「Groot」命名結合的Baby Grok,在命名上便刻意營造親和、天真、幽默的角色想像,對家長與孩子而言,比起冰冷科技或許是更容易接受的入口 。這樣可愛外型包裝的AI助手,不僅重新打造xAI形象,更將進一步搶占兒童AI這片尚未飽和的市場藍海。
教育新工具,還是數位保母?
從功能面來看,Baby Grok定位為一款全天候學習夥伴,能協助孩子進行語言練習、邏輯思考、創造力培養等互動。對許多忙碌家庭來說,它無疑提供了一種「數位保母」的可能性。但若缺乏足夠監控機制,長時間使用下,AI是否會塑造孩子對世界的理解方式,甚至影響其價值判斷與社交模式?這些疑慮,在教育界與心理學界中早已有不少討論。
風險未除,科技應更謹慎
即便Baby Grok設計初衷為安全、教育導向,但AI本質上的不確定性仍存在風險。專家普遍呼籲,未來Baby Grok若要正式上市,必須嚴格落實年齡驗證制度,杜絕廣告滲透與用戶數據商業化,並增加透明審查與人工審核介入,確保所有對話皆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適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