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不遮掩、不霸凌、不困在受害者框架—女足案吹哨者簡奇陞教會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不成為那種大人」

不遮掩、不霸凌、不困在受害者框架—女足案吹哨者簡奇陞教會我們:每個人都能選擇「不成為那種大人」

台師大女足抽血事件掀起體育體制與教育倫理的震盪,而站在風暴中心的簡奇陞,卻用極為罕見的冷靜、堅定與溫柔,向社會展現什麼是真正的成熟。從揭露問題、爭取道歉到溫柔退場,她教我們的不只是正義與勇氣,更是每個大人與父母,都該學會的「好好做人的模樣」。

文章目錄

「她口條太好,思緒太清楚,看起來不像受害者?」
台師大女足抽血事件爆發後,這句出現在網路留言裡的質疑,讓無數人感到刺痛,卻也揭示了社會長久以來對「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簡奇陞沒有崩潰、沒有哭喊、沒有訴諸情緒,她戴著墨鏡走進記者會,在所有攝影機前緩緩摘下。那不是動作,那是一種宣示:「我不再遮掩、不再沉默。」

勇敢不是崩潰,而是選擇誠實說出真相

簡奇陞

她理性發言、冷靜表達,沒有報復性的控訴,只有條理分明地說出事實,並訴求制度改善。她讓我們看見:勇敢,並不等於聲嘶力竭;真相,也不需要靠眼淚證明。這種表達,不只是表現力,更是情緒管理、邏輯思辨與倫理高度的體現。而她,只是一個20多歲的大學生。

對於為人父母的我們來說,這不只是佩服,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我們希望孩子「乖」的同時,有沒有教他們怎麼思考、怎麼說出自己的立場、怎麼誠實不傷人地為自己發聲?

她沒有妖魔化對方,反而教我們正義不等於仇恨

「我們不是要抹滅教練的貢獻。如果老師覺得有誤會,可以自己說清楚;願意道歉,我們也不會不原諒。」
這句話,簡奇陞不只說了一次。當社會輿論開始撻伐台師大女足教練周台英時,她反而站出來說:「請不要霸凌她。」

她始終堅持:「我們訴求的是制度的改善,不是個人的攻擊。」

這樣的態度,讓無數成年人感到汗顏。因為在情緒化的時代,我們太習慣分邊站、貼標籤、報復傷害。但簡奇陞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指認問題,不貶低人;爭取改變,不傷害對方。

這樣的智慧與胸襟,不是來自課本,而是來自一種深切的善意。她知道,唯有在理性的對話裡,才能真正產生改變。正義,不需要踐踏別人來完成。

不困於受害者角色,她主動退場,給社會最溫柔的交棒

簡奇陞

在爭取到教練與校方公開道歉後,簡奇陞發布聲明,不再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我想要的有了,接下來就交給大家了。我身為受害者的角色,要下台一鞠躬。」

她不是逃避,而是選擇不被受害者身分綁架。她知道,自己不是為了關注站出來,而是為了解決問題。當事情有所進展,她選擇有尊嚴地離開戰場。簡奇陞沒有用情緒高張來證明自己受過傷,也沒有用仇恨換取支持。她選擇不遮掩、不報復、不困在受害者的角色裡。當她說出真相、爭取到應有的道歉後,她溫柔地退場,沒有戀棧關注,也沒有試圖放大自己的聲音。她始終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不是一場聲量之戰,而是一個制度的轉變,一個文化的提醒。她用一種幾乎不像「大人世界」的方式——不攻擊、不謾罵、不讓世界變得更糟——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然後悄悄離開。

她說:「我身為受害者的角色,要下台一鞠躬。」這句話背後,不是倦怠,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極高程度的責任感與自我界線感。她知道,說出來,是為了讓問題浮出水面;而離開,則是把修復與改革的責任,交給這個社會。不是因為她不願意,而是因為她已經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在適當的時間說再見。不是因為她不夠勇敢,而是因為她更懂什麼是完整的負責與交棒。

她不是事件之後才想當老師,而是一直在活成一個老師的樣子

簡奇陞

「我真的好想當老師。」這句話不是在成為焦點後才說出口,而是她早在兩三年前就在社群上不斷書寫的夢想。對她來說,「老師」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一開始就填上的答案。

她說,國中時想成為一個讓學生崇拜的人,高中時則想成為一個能給學生愛的人。她相信:「被好好愛過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而她,也始終在努力變成這樣的大人。

她曾深刻自問:「會不會我有一天也會變成那些滿是破洞的傘、不健康的大人?」但正是這樣的自省,讓她沒有成為那樣的人。她沒有等待證照與教職才開始教育,而是早早就回到桃園創辦了花生體適能,從一個班級帶到七個班,奔波於台北、大溪、中壢、楊梅之間,帶孩子踢球、學紀律、被接住。

她親自設計球衣、研究熱轉印、寫文宣、跑行政、記帳、教學、安撫特殊生,連公益推廣都自己發傳單、寫信聯絡育幼院,只為了讓更多孩子被善意對待。

她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而體育,是教育的一種過程。」她不是說說而已,她真的做到了。而在那個沒有人看的地方,她早就是一個老師,只是還沒有教室。

面對打壓,有人選擇沉默,但也有人勇敢站出來挺她

簡奇陞

事件告一段落後,社會感動於簡奇陞的堅持,但也傳出令人遺憾的耳語——足球圈內有勢力試圖打壓她,影響她未來教職生涯。

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工會理事長黃湘仙公開表態相挺。她在臉書怒斥:「如果有人想用人脈影響簡奇陞的教職發展,只要我掌握到一點點消息,在這個大缺師的時代,我會一一公佈,換我們封殺你們。」

她呼籲教育界:「前輩、校長、主任、老師,甚至學生家長,請站出來,力邀簡同學到校實習與任教,教育圈需要這麼優秀的簡老師!」

當吹哨者被打壓、被孤立、被封殺,教育界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集體挺身而出,為她擋下惡意。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充滿熱忱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失去?

簡奇陞給大人的領悟: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身為大人,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有她這樣的覺知嗎?我們是否還記得,溫柔其實可以很有力量?在這個激進、極端與標籤橫行的年代裡,一個年輕人選擇了最不聳動卻最難堅持的路——那條理性、善良、堅定又溫和的路。她沒有站上最高的舞台,但卻成為所有人心裡最清楚的指引。

簡奇陞不只是說出問題的人,她是用生命實踐答案的人。她不是因為事件才想當老師,而是在事件中,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正在成為老師」的姿態:那些不靠霸凌、不走捷徑、不仇恨的態度,就是她最真實的教學內容。

新聞可能會過去,但這件事留給社會的,不是一則報導,而是一種改變的信念 —— 那些敢說出真相、知道何時該退出的年輕人值得被保護;那些頂住壓力並主動站出來的人,正在改變體制。她讓我們看見:即使在錯綜複雜的社會脈絡中,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成為那種大人。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台師大女足爆「血牛換學分」,學生曝「一天三抽」:再也不碰足球了

世足/梅西不讓10歲小球迷受委屈,叫住被保全哭著架走的男孩擁抱合照「超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