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滑螢幕超過1小時?5歲以下孩子恐陷過動、情緒失控危機!
不少父母很難避免3C育兒,對於家有幼兒的家長來說,讓孩子安靜看卡通、滑螢幕似乎是快速又方便的「最佳利器」。
不過,台大醫院前兒科醫師、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日前於臉書粉專分享,來自美國的一篇2025年最新系統性回顧(PMID: 40055171),其中針對螢幕使用時間對5歲以下兒童的情緒發展影響之系統性回顧分析。
過度的螢幕接觸會干擾幼兒大腦的正常發育。5歲以下的孩子正處於語言、情緒與社交能力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長時間沉浸在螢幕中,不僅會降低專注力,也容易造成情緒波動與人際互動障礙。
無人陪伴,看卡通最傷身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許多家長誤以為「看卡通只是休閒娛樂」,但研究指出,若孩童在無成人陪伴下獨自觀看螢幕內容,傷害更甚。被動吸收螢幕資訊,會降低語言互動機會、抑制思考能力,並引發退縮、攻擊性或焦慮行為,嚴重影響社交與情緒成熟度。
視力、睡眠與情緒三重警訊
除了心理與社交發展,過度螢幕使用也直接傷害生理健康。長時間盯著螢幕,容易導致視力疲勞、近視提早發生,甚至擾亂睡眠規律。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使孩子難以入睡、情緒不穩,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不會,學會自己「節制」
畢竟孩子的自控力尚未成熟,他們無法自行辨別內容好壞或掌握時間長短。這時,家長的陪伴與引導至關重要。許多家長忙於工作,習慣用3C當作「保母」,但這其實是短期方便、長期風險的育兒方式。
怎麼讓孩子健康使用螢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2歲以下: 避免螢幕接觸(視訊通話除外)
2–5歲: 每日不超過1小時,且必須有大人陪同、互動引導
選擇內容: 優先選擇教育性、互動性高的節目,避免暴力、節奏快的動畫
創造替代活動: 鼓勵閱讀、戶外遊戲、手作、親子共玩
固定時間與地點:例如用完晚餐後看20分鐘,避免睡前、吃飯時使用
3C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與其一味禁止,不如善用、適度引導。螢幕本身不是洪水猛獸,真正關鍵在於時間管理、內容選擇與親子互動。孩子的發展只有一次,家長的一點選擇,可能影響他一生的情緒與人際健康。